蔡裕龍: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可助港成國際創科中心 妥善分配資源最關鍵

2022-08-09
蔡裕龍
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09 at 2.20.57 PM.jpeg


《十四五規劃》指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亦明言要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香港創科發展已有了明確方向。特區政府上月就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以鼓勵不同行業採用數字化策略和措施,制訂優先事項和關鍵績效指標等,反映政府越見重視數據中心產業,實屬好事。但筆者認為,要大力推動這個產業,首先要了解現時供求實況,並找出當中有哪些問題要解決,方可行得更遠;同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也應趁新一屆政府起步之初,宏觀地檢視本港整體的創科資源,看看如何有效地再分配,以加快發展「追落後」,才不負國家所託。


本港數據中心產業其實非常成熟,戴德梁行的《2022年數據中心全球市場概覽》報告顯示,就市場體量而言,香港位列全球第十,而上年亞太區最具吸引力的數據中心選址當中,香港排第三位,緊隨悉尼及新加坡。以總面積計,本港數據中心現時約有570萬平方呎,而很多數據中心亦將陸續落成,未來5年的樓面面積增長將逾400萬平方呎,即增加比率達70%。業界人士指,以現時使用率約六成計,加上每年市場大約只吸納到30至50萬平方呎,這意味需時10年所有數據中心才會完全被佔用。


既然私人市場積極興建數據中心,為何政府仍以優惠價批出工業邨的地段予企業作同樣的作業?這些數據中心都屬於大型企業所有,其中包括牽涉「數據劏房」分租官司的Global Switch,以及一些外國知名企業,而且全部都獲優惠價甚至低至300多元一呎樓面面積批出。問題又來了,為何要變相用公帑資助大型賺錢企業呢?這與將軍澳工業邨空置率比較高有關嗎?科技園至今似乎沒有一個說法,無論如何,這個情況顯然有違公眾利益,必須糾正。


回想當初科網泡沫爆破,至往後十多年,種種因素導致本港創科發展落後於周邊地區,是不爭的事實,近年終開始有起色,但想進步先要承認不足,然後學習他人優勝之處。已成為世界創科人才聚集之地的深圳,多年來投放資金比香港多,推動發展的機構也不過於單一,造就產業多元化,吸引大量人才進駐,筆者相信,香港起碼有兩點可從中學習。


首先是不要只集中資源在單一機構,記得2017年4月成立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四個當然委員是科技園、數碼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生產力促進局的主席,可是近年政府投放於創科發展的逾千億元,科技園「受惠」特別多,但成效卻未見成正比。相反其他三大機構,資源不算太多下,所研發的項目也曾獲國際獎項,而數碼港每投資1元便吸引外間投資13元,又培育了5間獨角獸公司,效率更高,故此當局應重新審視投放資源比例,為各機構釐定更好的定位。

其實不斷強調需要更多土地的科技園,現負責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該處佔地87公頃,第一批設施2024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加上其固有的三個工業邨及馬料水科學園,已坐擁超過300公頃土地。未來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的150公頃創科土地,政府未有詳細定案如何分配,筆者建議應交予其他三間機構去發展,注入不同的新思維、新營運方式,多元發展,相信會有更大突破。


另外,政府必須大幅增加投放資源於初創企業,因現時初創所獲得的支援,實在極為不足。舉個例子,資料顯示,上述將軍澳工業邨多間大型企業的數據中心,獲科技園低價批地營運多年,其實如以地段市價計算,當中所「提供」的資助至少有80億元;但另一邊廂,根據科技園網頁,支援初創企業的創投基金資產總額,現時僅有6億元,兩者相距甚遠。科技園不是應該主力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產業,集中投放資源在一些高新科技上嗎?這個情況,這種差別對待,實在於理不合,亦不符公眾期望。


新一屆政府將於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現正展開諮詢。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強調要建設更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加快智慧城市發展,要達至這個目標,當局應切實考慮將創科資源再分配,摒除以往錯誤做法,善用公帑,這樣才符合香港的公眾利益,才能令香港循正確方向,全速地走穩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之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