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翻案「閉關鎖國」為哪般?

2022-08-29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29 at 12.18.44 PM.jpeg


中國一向有「影射史學」的傳統,表面上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或是古為今用。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佈《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文章,認為「閉關鎖國」是「特定時代歐洲中心主義影響下的文化產物」,這一觀點是過時的、站不住腳的,明清採取的是「自主限關」,具有合理性。聯繫到當前中國的對外形勢,此文似乎亦有為現實政治提供理論基礎之意。

明清實行海禁政策,禁止天主教傳播,限制對外貿易,不少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歷史學家戴逸1979年發表《閉關政策的歷史教訓》一文,認為清朝閉關政策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阻礙。無疑,戴逸文章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旨在為「改革開放」製造輿論。由此,「閉關鎖國」一詞在內地學術界和社會上流行起來,並作為概念固定下來。

歷史研究院課題組這篇文章旨在為「閉關鎖國」翻案,指出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自主限關」政策,但並沒有關上大門,並未阻斷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用「閉關」加以概括不符合實際。

0 (1).jpg

文章指出,「其(限關)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對外部襲擾,特別是面對西方殖民侵略威脅時,採取的防禦性自我保護策略。」「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明清中國海上貿易規模總體上持續增長,重新定義為「自主限關」未嘗不可。真正的「閉關鎖國」,是毛澤東時代的27年,不要說出國,甚至連內部遷徙都難。

顯然,這並非純粹的學術討論,而是具有濃烈的現實意義。發表文章的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1月,位於京城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是「新時代」由最高領導人親自推動的產物。最高領導人在成立之際親致賀信,希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

該院由正部級的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高翔兼任院長。高翔本身是清史專家,課題組應該就是由他親自掛帥。課題組這篇文章,指出高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從文化視角進行觀察,認為由於當時中國和西方諸國沒有建立起近代意義上的外交關係,所以閉關政策主要限制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和經濟交流,集中體現為禁止天主教傳播。

最近幾年,隨着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加大了對華遏制,對華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北京則以牙還牙,強化國家安全,維護正統意識形態,不僅與美國,甚至與西方一些國家關係亦日趨緊張。新冠肺炎爆發之後,中方堅持「動態清零」、「外防輸入」,經濟上提出「內循環」(「國內大循環」),海內外存在着各種質疑,「閉關論」有之,「脫鉤論」有之。

shutterstock_325058183.jpg

但中方仍然強調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決否認「閉關」,否認「脫鉤」,指出維護國家安全是防禦性自我保護,「自主創新」是免受制於人,「外防輸入」是為了保護國人安全。至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也是因為面對美國遏制和疫情,面對經濟全球化受挫的不得已之舉。

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聯繫到當下的局勢,尤其是中國對外關係,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這篇文章的用意不言自明,不僅是為明清「閉關鎖國」翻案,更是為現實政治辯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國遊客缺席,對中國來說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不會像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或冰島,因為泰國、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遊客。目前,中國遊客國內旅遊的支出比2019年更多。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有許多企業依賴外國遊客,少了外國人,意味說,中國失去向外國人展示積極形象的機會,當地導遊收入也銳減。

    銀鳴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