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宗和:台灣政策法案限縮 美守戰略模糊

2022-09-16
 
AAA

 106468549.jpg

106468551.jpg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通過備受矚目的《台灣政策法案》,但條文內容經過調整,修改多項涉主權的敏感條文。台灣大學前副校長、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包宗和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代表拜登總統與美國會溝通過。因美國11月將進行期中選舉,若本會期無法通過,新會期若是共和黨席次佔多數,會不會修改得更強硬?就看美參議院要不要快馬加鞭審查,因為美國新國會組成席次會是變數。

包宗和,1952年生,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碩士、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曾任“監察委員”、陸委會諮詢委員、國統會研究員,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系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

外界認為《台灣政策法案》新版內容提高對台軍援,卻淡化或刪除先前欲提升美台外交關係的條文,顯示“一中”仍是條美國難以跨越的紅線。

包宗和對中評社分析,新版本與原版本有很大差別,原先版本給予台灣“準外交地位”,但是新版本在這部份退讓;軍事上對台灣支持雖是盟友,但沒有指定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僅有類似待遇,可以取得美國軍事支持。提案的民主黨外委會主委梅南德茲對外說法是,對於“一中政策”沒有改變,美國也沒有放棄“戰略模糊”。原先版本對台政策要從模糊走向清晰,這個走法風險性相當高。因為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就是攤牌的局面”。

他也說,美國過去戰略上是“雙重嚇阻”,一方面嚇阻中國大陸,若中國大陸對台採取武力,美方表示會使用武力介入;但是如果台灣宣布“法理台獨”,美國就不會介入,這是雙重嚇阻。但《台灣政策法》原先版本只有嚇阻中國大陸,對台灣“台獨”沒有限制,那風險會非常高。中國大陸實力已經不是當年,美國地緣上不見得可以取得好處,若兩岸發生衝突對台灣援助代價可能非常高。

包宗和強調,美國目前地緣優勢不存在,同時美國缺乏阻絕式的嚇阻能力,阻絕式嚇阻能力是中國大陸使用武力,美國能否打回去,這個能力已經跟過去不同。在東亞,中國已經有一定程度強化,美國嚇阻能力反而是減弱,加上美國意願也減低,會有多少意願把中國打回去也是疑問。另外兩岸軍力也失衡,因此美國單方面對中國軍事嚇阻,風險性高。

他也說,初審通過的版本有所退讓,關鍵在於白宮態度,現在退讓是美國希望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拜登早先也提過維持戰略模糊。美國會原本希望戰略清晰,現在新版本通過,則是回到戰略模糊,但還是往戰略清晰移動。《台灣政策法案》通過新版本,在處理兩岸問題就能緩和一些,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應該不會嚴重惡化。

至於為什麼會有內容上調整?包宗和認為,因為白宮態度很清楚,國會還是由民主黨控制,一定會有溝通,安全顧問蘇利文一定會跟參眾兩院溝通,同黨的外交委員主席對於拜登的看法,多少有一定尊重,加上總統有否決權,雖然也不見得有效,因為國會有反否決的權力,但現在的結果代表是行政與國會的折衝、妥協。

美國11月8日期中選舉眾議院全部改選,參議院也將改選33席,這個法案在本會期可能通過?

包宗和說,至少外委會通過的這個版本要送院會,就看院會會不會通過,這也要看白宮後續態度。若國會進行改選,最後是共和黨取得多數,將來會不會再調整得強硬,也不知道。現在要看美國參議院會要不要快馬加鞭,因為新國會又會是變數。

他表示,美國對台灣增強支持,尤其俄烏戰爭發生之後,對台灣有危機感,這個是可以理解,《台灣政策法案》是對《台灣關係法》全面性調整。美國過去認為,兩岸問題應該是兩岸自己解決,美國想法是兩岸和平解決,也是美國當年對台政策,但現在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大陸對台灣一連串作為,包括在西南空域有軍機繞台,又越過“海峽中線”,以及大陸進行鎖台軍演等,“大陸要用非和平方向解決台灣,態度已經越來越強硬”。既然中國大陸作為已經產生非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可能性,美國認為也必須要對台灣有更強力的支持。

他表示,美國提出《台灣政策法案》只不過希望在軍事上和平解決,擴大到外交層面。這個修改過的《台灣政策法案》政治上是退卻,但軍事上沒有太明顯退縮。至於這個法案最後拜登會不會簽署現在也還不知道。但是目前在美國國會說法是對《台灣關係法》全面性調整,是對《台灣關係法》精神掌握,能夠彰顯出來,實現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對台灣承諾的具體作為,但不是搞出第二部《台灣關係法》,只是具體落實《台灣關係法》,若兩岸關係無法和平解決,美國要有因應等,這個最新版並沒有太越線。

他也說,這個法案通過前,拜登、白宮對原版本態度保留,接下來要怎麼落實,北京也要看。如果白宮第一時間對原版本保留,最新法案條文對“台灣主權”也限縮,加上蔡政府態度非常低調,沒有大張旗鼓,低調、不評論是對的。中國大陸對於兩岸關係與對美後續態度,與蔡政府回應態度也有關係。

他表示,《台灣政策法案》新版本美國對台“主權”退縮,不應該解讀是踩紅線。這也凸顯過程中,中美高層應該有管道會溝通,中國後續會聽其言、觀其行,這個法案會不會通過也不知道,但新版本比原先版本好很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