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落實改善居住環境的主體責任

2022-10-10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10 at 12.15.09 PM.jpeg

美息升,香港樓、股價俱跌,而且下行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資產價格下跌影響本地就業和消費,而港人居住環境仍較惡劣,地價高企也推高營商成本,局限香港產業多元化和科技創新的發展。

不同人對市場現狀有不同見解,利益差異決定了各說各話。縱然司空見慣,卻顯示特區政府此時更應落實主體責任,團結社會,謀劃本地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方向。

承擔主體責任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集了各方資金,市場有支撐資產價格高企的條件。但本地樓價升至現水平,主要是由於美國息率過去20年處於極低水平,因而香港現在的樓價是由外源因素觸發的。

經營成本高、兩極化和民不聊生等並不是作為金融中心的必然結果,港府有政策空間讓土地供應迎合市民置業負擔能力,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否則會影響社會穩定。而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應否通過科技創新帶動再工業化,更是擺在社會面前的選擇;如果認為香港應該實現產業多元化,就應以新思維看待本地的樓市經濟,讓樓價回歸有利經濟民生發展的水平。

不論是小政府大市場還是大市場小政府,政府都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增減土地供應、調節利率和稅率等,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干預市場的工具,根本就沒必要因政府在市場中發揮作用而大驚小怪。未來,港府扮演市場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在所難免,它要承擔土地房屋供應的主體責任,讓市民了解政策目標,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而共同努力。

WhatsApp Image 2022-07-26 at 3.03.24 PM.jpeg

有效配置資源

也有人認為港人北遷是改善居住條件的方案之一。市民遷居與否是他們個人的決定,但那不應成為港府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方針。香港人口密度比澳門、新加坡和深圳都要低,港人的居住環境卻比那三地居民差,說明資源配置不善,基建長期落後,土地及房屋供應滿足不了經濟和人口發展需要,才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關鍵。

隨着大灣區發展,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的經貿和人員往來是大勢所趨。但改善本地居民居住條件不應偏離加快本地土地開發和增加房屋供應的方針。

熱錢和人流在香港和內地樓市互相流動,對增加兩地社會福祉有正反影響,鼓勵港人北遷也不是融合的唯一方案。如前述,港人北遷是個人決定,但不是改善本地居民居住環境和減少內地樓市空置率的靈丹妙藥。

香港有錢,也有地,居民居住條件卻不好。顯示香港應立足本地資源,加快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才是正道,「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便是其中已知的方案。估計在未來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會對那些規劃的跟進工作有所交待。

概括來說,解決本地住房問題主要看政府如何承擔主體責任、政策目標和行政效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