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香港須用好「一小時生活圈」破解民生難題

2022-10-18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18 at 11.42.44 AM.jpeg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及,支持香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令人振奮。筆者認為,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為破解香港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打開了新的路徑,香港應在初步建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硬件基礎之上,逐步建立相應的政策上的軟件配套,讓在大灣區生活的香港居民,如同生活在香港本地一樣,讓大灣區內的「一小時生活圈」發揮更大作用。

香港地少人多,生活成本高,人力資源不足,由此而引發多方面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存在已久,長期累積,歷屆特區政府雖然一再努力,但因為沒有新的思路,一直無法在破解這些民生問題上,取得較大的突破,一些問題非但未能解決,反而不斷累積,變得更加嚴重。

繼續以過去的舊思路,很難在破壞民生問題上取得新的突破。而目前,時代發展為破解這些長期累積的民生問題,創造了新的機遇,香港特區政府如能充分利用,或者可以取得突破。

一方面是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在過去十年間,隨着港珠澳大橋建成、港深廣高鐵的開通,大灣區內已經初步建成「一小時生活圈」的硬件設施。另一方面則是科技高速發展,透過手機互聯網,可以實現包括政府服務、醫療、購物、教育等多種類型的遙距服務。

香港的一些民生難題的癥結,在於本地資源不足,包括土地供應和人力資源不足。「一小時生活圈」的優勢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就會出現破解民生難題的機遇。舉例來說,香港居住困難問題,許多人在香港無力置業,但在大灣區則可以用低廉的價錢,購入居住條件比香港好得多的居所。政府甚至也可以回應立法會議員的建議,在大灣區興建公屋的設想,快速地增加公屋的供應量。

許多人居住在新界,而在市區上班,每日返工放工的車程不只一小時,但居住和交通的成本卻不低,假如「一小時生活圈」的作用可以發揮出來,加上政府政策上的配合,大幅度減低市民的生活成本,就能有效吸引更多人選擇到大灣區居住,香港的居住難問題,或許就可以得到緩解。

再比如,香港在許多行業存在人才不足、人手不足的問題,如果能用好「一小時生活圈」,大灣區內的許多人才,或許可以更好地參與香港的建設。在現代科技配合之下,在家工作已是新常態,大灣區內的一些人才,甚至可以不離開自己的居住地,也可以為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如果香港政府可以推出便利大灣區人才的出入境、稅務等政策措施,或許可以吸引更多大灣區人才,為香港服務。而一些長期人手不足的行業,比如建造業、安老業,也可以在大灣區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緩解本地人手不足的問題。

中央在大灣區規劃中,一直十分重視解決民生問題,自2017年以來,推出一系列的便利措施,方便香港居民在內地生活,涵蓋了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幾乎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領域。
但香港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則顯得落後,比如,尚未有便利大灣區優質人才來港工作的政策,除了便利長者內地安老的「廣東計劃」、「福建計劃」之外,也未有更多便利市民在大灣區居住、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

也就是說,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硬件設施已經基本建成,但特區政府卻還未因應這些新的發展,在政策上推出「一小時生活圈」的軟件設施,這導致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創造出的優勢,未能完全釋放出來。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中央的支持,是香港解決民生難題的最大力量來源,香港特區政府須深入領會這些內容,用好中央的支持,積極推出配套政策措施,讓大灣區優勢,以及「一小時生活圈」的優勢,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既然大灣區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戰略機遇,是廣東這個GDP總量排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的戰略機遇,當然也完全能夠成為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的戰略機遇。我們認為,只要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一起努力構建灣區共同體意識,以此為引領解決一體化發展中的具體問題,世界一流灣區的前景定然可期。到那時,包括香港市民在內的每個大灣區居民,也定會為自己「灣區人」的身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評社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