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香港須從大灣區整體思考未來發展路向

2022-11-07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07 at 12.14.47 PM (1).jpeg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日前接受網台節目訪問時,提及大灣區發展的重點,是在自己的城市找到機遇,而非要將年輕人「送去」大灣區。這句話引來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批評,強調「沒有人要將、也沒有人可以將香港人『送去』邊度,但香港人要知道在大灣區其他城市事業發展機遇,而且要破除偏見和成見。」兩位政界人士的隔空辯論,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關注,也令社會對「香港融入大灣區」這一議題,有了更多的思考。
「融入大灣區」的方向提出了好幾年,政府高官口中總是掛着這幾個字,但實質的政策措施上,卻鮮有具體的體現。在一部分市民眼中,「融入大灣區」就被理解為是要將一部分香港的弱勢群體「送去」大灣區,包括在香港難以找到理想工作、難以創業實現夢想的年青輕,也包括在香港本地難以得享安老的長者。因而,「香港融入大灣區」或多或少地被披上了負面的色彩。

再加上接近三年的疫情,令香港與內地無法正常通關,兩地民間的交流、交往受阻,許多兩地分居的家庭,近三年來也未能有幾次團聚的機會,更別說其他層面的交流交往了。「融入大灣區」出現前所未見的巨大困難,更談不上有什麼進展了。

筆者認為,「融入大灣區」的關鍵詞是「融」字,而且首先要在思維和觀念上要體現出「融」。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本身就是將香港包含在內,香港本身就是大灣區的組成部分。但在慣性思維之下,大眾總是習慣將香港從大灣區中區隔開來。不論是要將一部分弱勢群體「送去」大灣區,還是鼓勵在香港找不到機會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尋找更多機遇的想法,實際上,都未能走出將香港從大灣區中區隔開來的思維模式。而這也正是「融入大灣區」一直未能邁出較大步伐的主要原因。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是十分特殊的城市。香港不但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過去長時間一直是亞洲地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有活力,文化最多元、最具包容性的國際大都市。而且,香港擁有最多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院校,擁有各類專業人才。按常理說,香港理應成為大灣區的領頭羊,具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引領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同時也可因此大幅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整體經濟實力。

不過,香港似乎一直沒有這樣的高遠想法,特區政府的政策目標,大多數只着眼於香港這一個人口700多萬、土地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的細小經濟體,只為解決香港一地、一時的經濟、民生問題去思考政策,而沒有從整個大灣區發展的角度去思考香港的發展戰略,這令香港的發展,受政府視野過於狹窄的限制,無法借國家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而如大鵬鳥那樣,展翅千里。

香港必須打破這種狹窄的慣性思維的局限,要先建立起「融」的思維,要從大灣區整體去思考香港的發展,要有引領整個大灣區發展的雄心壯志,一旦香港真正擔當起大灣區領頭羊的角色,那麼大灣區也將會把香港推高到更高的層次,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乃至全世界更重要的地位。

從民生的角度看,一些香港過去一直未能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如果繼續只從香港的角度去思考破解之策,確實有一些問題,猶如鑽進了死胡同,很難找到出路。但假如建立起「融」的思維,把這些問題放到整個大灣區的廣闊空間去思考,很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的解決辦法。

普通市民也須有這樣的覺悟,如果每一位市民都將整個大灣區視為一個整體,將整個大灣區視為自己能夠安生立命的家園,也將會為個人發展,找到更多的機遇。

因此,香港若要在「融入大灣區」上破題,就必須建立起「融」的思維,把整個大灣區放在心上,從整個大灣區發展去思考香港的未來發展之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大灣區的涉外律師事務,可謂好處多多,開放性更大,包容性更強。利用港深平台為機構和個人打官司,為民眾解難消災。涉外律師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辦案,是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中介人。從6月28日開始啟用的跨境律師,一個把月,已見業務開花結果。

    冰凌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