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十年後私樓居民也不用指望住好啲

2022-10-31
周顯
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9-13 at 11.06.47 AM (1).jpeg

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中,最令人振奮的是:「未來30年(2019至2048年)整體土地供應將達7,000多公頃,較需求的6,000多公頃,超出1,000多公頃。壓縮造地程序,「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縮短約三分之一至一半時間。」

說到壓縮造地程序,把生地變成熟地的時間壓縮三分之一至一半時間,即是由6年減至4年,是社會一直說的,也是政府可以做到的。可是,《施政報告》的另一些說法,就不那麼令人愉快了:

「未來十年私營房屋需求為129,000個單位。我們會以此為基本目標,在未來5年準備好可興建不少於72,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通過賣地及鐵路物業發展推出市場,再加上市區重建局及其他私人發展項目,整體供應將多於估算需求。」

簡而言之,政府傾盡全力所能做到的,只是「整體供應多於估算需求」,至於多出多少,卻不敢提。要知道,香港是人均居住面積最低的先進城市,只有161方呎,相比之下,新加坡卻有323方呎,剛好高出我們一倍。

《施政報告》完全不敢提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而只說供應單位數目,要知道,只要把單位的平均面積減少,供應單位數目要增加多少,就可以增加多少。

事實上,這些年來,納米樓的流行,很可能已把上述的「掩眼法」付諸實行了。畢竟,這些年來,政府只公布過一次人均居住面積,如果沒有公布第二次,則無法比較其隨著時間的增減,自然也無從比較。

如果政府不敢公開數字,不敢作出比較,我們自然難免往壞的方向想。再說,對比文首的數字:需求是12.9萬個單位,供應只有7.2萬個,相差實在太大,足有5.7萬個,這空隙只有留待市區重建局及其他私人發展項目去作出彌補,這數字能否補得上,誰也說不出來。

須知這不是短期供應,而是十年供應量,換言之,私樓居民想在十年之後,改善居住環境,那就想也不用想了。《施政報告》的說法,好比一個考第尾的學生,只講下次考試增加一分或以上,卻不敢提名次提高,嘿嘿,你說情況究竟有多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