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嚴厲封控已用到盡頭

2022-11-28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15 at 12.57.29 PM.jpeg

造成10人死亡的新疆烏魯木齊火災引發新一波輿論海嘯。儘管官方澄清火災的起因和傷亡與疫情防控沒有直接關係,但輿論矛頭仍指向烏魯木齊超過三個月的封城措施。

被封在家裡100天是個什麼滋味?很多烏魯木齊居民已無力吐槽。不要說100天,就是待在家裡10天也夠難熬。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居民已開始對動輒封控社區說不。

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着各地居民抗議封控的視頻。一個視頻顯示,在北京一個社區門口,面對反對封控的居民聚集,社區居委會叫來警察維持秩序。一名警察卻質問居委會工作人員,封社區大門有文件嗎?居委會人員只說是上級口頭布置工作,警察反問說:「你口頭布置工作,憑什麼不讓人出去啊?」

根據高層11月11日發佈的二十條優化防控措施,疫情封控應精確到具體樓棟,並且五天沒有新發病例就應該解封。但在烏魯木齊、北京、重慶等地,社區一旦出現冠病陽性病例,不僅整個社區被封,五天沒有新病例的也往往不解封。大城市尚且如此,中小城市的管控措施更加嚴厲,讓居民苦不堪言。

但地方當局也有難言苦衷。二十條首先強調的是確保疫情不出現大規模傳播,如果嚴格遵照二十條要求,根本無法控制疫情蔓延。二十條發佈後,北京、石家莊等地疫情迅速反彈,已經讓當地政府心驚肉跳。畢竟,在動態清零的大前提下,疫情失控就是大錯,地方當政者很可能被追責,他們自然不敢懈怠,只能走回封城或半封城的老路。

這就造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封城或半封城措施已漸漸失去民意基礎,嚴厲實施將激化官民對立,甚至引發重大群體性事件;如果不嚴厲封控,疫情又會失控,地方官員吃罪不起,只能硬着頭皮封下去。

2020年初疫情在武漢暴發時,當局採取封城措施並調集各地醫療資源支援武漢,全中國也是一片「武漢加油」的助威,可謂眾志成城,武漢等地也成功戰勝了疫情。但時間來到2022年,武漢式封城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已讓民眾難以忍受。今年上半年上海等地封城,不僅直接拖累了中國經濟,民眾的配合意願也大為降低。

疫情頭兩年的嚴控措施之所以成功,除了有賴於官方強大的社會動員體系,也和病毒特徵有關。

動員體系得以發揮作用,既要靠民眾配合和基層運轉有效,也要靠政府財力和民眾一定的積蓄。同時,冠病初代德爾塔毒性較強,公眾對其頗感恐懼,願意犧牲生產和生活自由,配合官方嚴控。

但如今,奧密克戎對健康危害下降,死亡率降低,傳播速度加快,防控難度大增。全球大部分國家已放棄管控措施,也沒有出現大問題。正在舉行的卡塔爾世界盃足球賽,幾萬人聚集在體育場山呼海嘯,完全看不到疫情的影響。看到卡塔爾世界盃回歸正常的歡樂場景,對照自己不能出門的窘境,中國觀眾的壓抑不難想像。

更重要的是,近三年的嚴厲防控對經濟和民眾收入的影響越來越大。大批服務行業和自主就業人員三天兩頭不能工作,只能坐吃山空,陷入困境,怨氣越來越大。同時,各級政府財力也大為削弱,財政入不敷出,一些地區連發工資都成了問題,基層幹部早已疲憊不堪,怨聲載道,再耗下去後果難以預料。

同時,長期封控對醫療、教育和公眾心理的嚴重影響也都是大問題。很多醫護人員在一線搞防控,正常醫療秩序被打亂,很多人有病無法及時治療,或被封控無法去醫院,健康和生命損失恐怕比疫情蔓延還大。廣大中小學生只能悶在家裡上網課,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極其不利。

另外,嚴厲封控也嚴重挫傷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造成消費和投資低迷,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公眾一度對二十條充滿期待,但這些天社會情緒又被打回低谷。

即便在各地層層加碼的嚴控之下,疫情依然在迅速蔓延,而民眾抗拒嚴控的情緒卻在不斷增長。這說明,封城或半封城式的嚴控措施已用到盡頭,在嚴厲封控和逐步放開之間,官方平衡的空間在迅速收窄。如不儘早改變這種矛盾和混亂局面,公眾對未來的預期和對官方的信任將不斷流失。

從《人民日報》等主流官媒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主政者的表態看,官方仍希望通過強化管控措施撲滅這波疫情。這也不難理解,畢竟疫情頭兩年的嚴格管控措施確實取得過成效。

但嚴格防控的民意基礎已經動搖,防疫政策進入「費力不討好」甚至「白費力」的新階段,這是官方頭兩年嚴控時沒有遇到的重大變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傲人成就的法寶,如今又到了這一法寶發揮作用的時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