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清零共識在動搖

2022-12-05
 
AAA

 shutterstock_2225355653.jpg

北京住家的業主群,從來沒有像過去幾天那麼熱鬧過。上周四,物業人員在群裏發出一張居委會的通知,樓裏發現一名冠病感染者,要對整座樓實施封控。

隔着手機屏幕,左鄰右舍的焦慮撲面而來,遠在新加坡的我都能感受到。有業主在群裏發起接龍,請鄰居們聯合表態,如果小區的業主不幸感染冠病,「完全同意他/她在家隔離,直至痊癒」。聲明還說:「反對隔離密接或次密接的層層加碼,堅決抵制不科學的強制隔離。」

聲明發出不久,近百名小區居民以微信接龍的方式,在聲明最後「簽字畫押」,聲援感染冠病的鄰居,表明反對強制隔離的立場。

很多業主也在群裏貼出各種法律科普文,以及抵制過度防疫的方式方法。例如,防疫人員上門拉人集中隔離時,有權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核酸陰性證明、蓋公章的紅頭文件等;遇上強行拉人,如何用「九不準」「二十條」等官方文件,維護自身權利。

還有鄰居發出北京其他小區成功維權的攻略:必須要求與街道領導直接對話,報警讓警方適當介入,維權過程要拿手機拍下全過程等等。

首都北京的疫情膠着,官方雖然沒有宣布封城,但要求以「慢下來」的方式抗擊疫情。北京的朋友形容,所有人都靜默在家,「只有做核酸的時候能見到人,和封城有什麼區別?」

隨着疫情加劇、封控範圍擴大,拒絕配合隔離,尤其是層層加碼封控的北京人越來越多。中國各地許多對嚴苛防疫說「不」的人,也在剛過去的周末上街抗議,喊出「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核酸要吃飯」等口號,引發一波近年來罕見的群體性事件。

這波從烏魯木齊蔓延至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的抗議中,雖然有個別人喊出反體制的政治口號,但更多人把訴求聚焦在具體的防疫問題,要求官方放棄堅持近三年的清零政策。

2020年武漢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一直對病毒採取零容忍態度。被西方輿論形容為「中世紀式鐵拳」的應對方式,在中國一度取得成功,並獲得堅定的民意支持。疫情暴發頭一年,中國以舉國體制控住疫情,雖然人們為此經歷煎熬、付出代價,但民間對清零政策凝聚起了強烈共識。

但在高壓防疫三年後,這種共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動搖。究其原因,首先是冠病到底還能不能清零受到質疑。面對傳播力極高的奧密克戎病毒,清零正成為一個難以實現的虛幻目標。嚴厲的防疫讓很多人身心俱疲、長期處在焦慮中,而清零的科學性如果無法得到有力論證,這麼做的必要性就更受到質疑。

其次,清零政策在執行時暴露的問題,顯著激化了防疫政策和民眾的矛盾。

且不說基層在執行清零時的粗糙,導致數不勝數的次生災害,連清零的定義也越來越讓人摸不着頭腦。被封超過三個月的烏魯木齊,上周五發生民眾上街抗議示威,隔天官方火速宣布社會面基本清零,很難不讓人質疑防疫和封控是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

清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核酸檢測,近期也因檢測機構亂象不止遭到質疑。官媒《人民日報》星期二在一篇評論中警告,核酸檢測亂象「已經到了非重典不能止亂」的時候。

網紅評論員「兔主席」最近撰文,點出了一個關鍵變化:民間對「主要矛盾」的認識逐漸轉變。疫情初期,冠病涉及生死,在兩害相權取其輕時,多數人眼中的主要矛盾是疫情防控,社會也一致認為防疫的收益顯著大於代價。如今,人們認定的主要矛盾逐漸變成了恢復生活、恢復秩序,追求經濟社會發展,並預期政府的關注點也逐漸朝恢復經濟社會秩序轉向。

與大多數國家相比,中國民間對冠病的恐懼並沒有完全消除,但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冠病最終無法迴避,認為中國難以、也不值得無休止地為清零付出巨大代價。這種情緒在各國放鬆防疫,尤其是卡塔爾世界盃上,各國球迷不戴口罩狂歡的直播畫面傳到中國後,變得更加強烈。可相較於民間期許的變化,政策調整顯然沒有跟上腳步。

清零政策之前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讓中國陷入嚴苛防疫的怪圈,因為對清零政策的自信和依賴,也導致中國在疫苗接種、重症病床等方面都沒有為防疫政策的轉變做好充分準備。近期一系列抗議示威活動後,多地設法鬆動政策;官方星期二也宣布,將加強老年人冠病疫苗接種。我的小區業主群里也傳來好消息,據說星期三上午就能解封了。面對防疫共識的轉變,如今民氣可用,調整的步伐還能再邁得更大一些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