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投訴類節目為何在香港大受歡迎?

2022-12-19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231.jpg

在香港「一台獨大」已近半個世紀的無綫電視,近年因為立場過於親近特區政府而流失了大量觀眾。但無線有一檔「長青樹」節目至今仍然深受港人歡迎,收視率持續高企。

這個節目就是《東張西望》,它在每晚黃金時段播出,由一些娛樂圈藝人主持,以探討社會民生話題為主,且不時報道社會小人物的故事,部分個案往往引起全城熱議。

譬如,節目曾經揭露大埔公屋一名獨居男人的住所有大量蟑螂,畫面令人毛骨悚然,鄰居飽受困擾。節目拍攝團隊跟進後,發現男住戶身世孤苦,之後很快協調滅蟲公司、義工及食環署職員上門協助清理,並翻新單位,各方皆大歡喜。

又如該節目曾經連續多天報道一名聾啞女子被一名大廈女保安霸佔公屋的事件,也引發廣泛關注,許多網民義憤填膺,紛紛留言希望節目協助該女子。《東張西望》最後也不負所望,為聾啞女討回了公道,被港人稱讚為公義發聲。

由於《東張西望》叫好又叫座,另一家免費電視台——香港開電視早前也有樣學樣,炮製了類似的資訊節目《一線搜查》,緊貼社會時事脈搏,大膽揭露民生問題。

其實,《東張西望》和《一線搜查》這類投訴類節目在香港並非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電視台製作的《今日睇真D》,以及無線還擊推出的《城市追擊》,同樣是由娛樂主持人挖掘社會熱點,痛擊社會弊端。兩個節目猶如市民喉舌,非常受歡迎。

不過,《今日睇真D》和《城市追擊》更偏向娛樂節目,題材較為多元化,從社會大小民生課題、明星緋聞,到轟動全城的解剖外星人故事都有。相比之下,《東張西望》雖然是舊調重彈,但內容更貼近民生,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市民報料,在疫情下更有不少人主動申訴苦況。

在一定程度上,投訴類電視節目近兩年大受歡迎,和當前的香港政治氛圍有很大的關連。

一直以來,香港市民主要是通過政黨和社團向政府表達意見。但在新選舉制度落實後,泛民政團全體缺席立法會,之後又陸續退出區議會,他們長期跟進和聯繫的市民尤其是年長街坊頓時感到求助無門、內心彷徨不已。

當然,除了泛民,香港各區還有為數不少的建制派政治人物服務街坊。但香港研究協會上個月訪問了逾千名十八歲或以上港人,結果發現有54%受訪者「沒有支持的政團」。至於13個擁有立法會內議席的政團,支持度也普遍偏低。除了民建聯和工聯會,其餘政團的支持度全部不足百分之五。

這些民調數字意味着,眼下香港政壇只剩下建制派,但他們在短期內似乎仍然難以取代以往民主派的角色。

其實,香港立法會和區議會多年來的選舉競爭一直相當激烈。不同政治光譜的政團都投入地區服務工作,並擁有各自的街坊網絡,可以第一時間協助市民和政府溝通。新選舉制度落實後沒有了競爭,建制派竭盡所能為市民服務的動力自然也大大減少,更不用說主動服務原本是泛民的支持者了。

在此情況下,提供渠道讓市民發聲的《東張西望》順勢冒起。電視的復蓋面極廣,若能為市民發聲,往往可以即時見效,包括得到政府及時的積極回應和跟進。難怪「有事,找東張」近來成了不少港人的口頭禪。

早些日子,我和在香港地區報紙任職的一位記者同行交流,大家不期然談到《東張西望》現象。同行透露,他們報紙最受歡迎的一向是實用性資訊版面,但近來也突然多了讀者主動提供新聞線索和圖片,舉報社區問題。

他分析說,之所以多了求助個案,可能是因為電視觀眾看到《東張西望》節目成功,於是也希望透過其他媒體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是引起政府部門以至社會的關注。

香港是國際大都市,但近年來困擾港人的問題並不少,包括住房難、看病難、青年上流難、貧富懸殊等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早前發表二十大報告時,也首度寫入要破解香港「深層次矛盾」。從正面角度看,投訴類電視節目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說到底,要有效疏導民怨,最重要的還是港府本身要加強管治能力,切實解決改善民生。投訴類電視節目雖然好,充其量也只能扮演監督和輔助的角色,它長期大受歡迎,更不是什麼好事。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當年電視人擁有的遠見、理想,體現出他們關顧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的使命感,節目吸引到的,除了小孩,也有他們的家長、老師。透過回顧節目,讓人重新思考,傳播是為甚麼,可以傳播甚麼,帶出甚麼效果。

    張卓立  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