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積極造地才是正道 從簡約公屋看香港土地短缺困局

2023-02-09
邵善波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2-09 at 10.35.38 (1).jpeg
特區政府推出的「簡約公屋」方案,因為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加上政府這次提出用地的其中一個地點,位於一個呎價高達2萬多元的啟德區,引起了不少業主及地區人士的激烈反對,鮮有地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在社會上及立法會內引起激烈的爭議,多名政府高層官員積極回應,顯得非常被動。

這方案花267.9億元,在2至4年內建造3萬多個單位,使用不超過5年的臨時房屋,讓現在輪候公屋的數十萬個家庭中的3萬個困難戶先行入住。這就是簡約公屋計劃。目前的爭議,圍繞在啟德區世運道的選址,及整個方案的成本效益。但其實政府這個構思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土地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醫療教育養老極需土地

政府推出這個方案的理由,如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表示,是因為政府未來十年的土地供應計劃,頭輕尾重,頭五年供應不足,公共房屋的供應與需求出現嚴重差距,輪候隊伍會愈來愈長,以副司長的話:「為填補這個缺口,我們不得不突破思維,用行動說話。興建簡約公屋就是要擺脫基層住屋困局,為他們帶來希望。」

3萬個單位的臨時房屋當然談不上解決二三十萬個基層家庭的住屋困局,更不會為他們帶來甚麼希望。這些臨時單位,也沒有填補甚麼缺口。出現這個政策的原因,仍然是擾攘了香港幾十年的土地短缺問題。而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就是5年前領導上屆政府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主要官員,他當時是發展局局長。5年後,黃副司長仍然告訴我們,未來5年不夠土地。試問,不夠土地又怎會只是未來5年的事呢?

土地短缺問題不單令公共房屋供應遠遠追不上需求,也大大影響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如創科局提出的發展計劃,不少就需要有土地供應去配合。此外,無論是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服務,也極度需要土地,遑論經濟活動中的各行各業。不認真處理土地供應的問題,改為花數百億元去改善幾萬個貧困家庭的住屋環境,就是避重就輕,輕重不分。

讓我們看看政府處理土地使用的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到問題的根源。即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早前提出的有關前南丫石礦場使用的質詢,以及官員的回應。這片佔地約60公頃已荒廢的石礦場,企業早於2002年完成復修交還政府。政府花了十年,在2012年完成發展用途的研究。再花了十年,也找不到一個願意開發的發展商,20年來便一直閒置至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立法會上回答葉劉淑儀議員的質詢時表示:「爭取今年內」會再開展研究。如果這是一個企業的高管,一定馬上會被「炒魷」!這樣處理土地開發的手法、程序及態度,香港又怎可能有足夠土地呢?

政府堅持未來十年的房屋用地,已找到足夠的目標。短期的手法包括收回及開發棕地、與發展商合作的公私營協作計劃、發展新界北區和洪水橋。長期的則有交椅洲填海工程和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但這都是十多二十年後的事。政府造地的態度,就是兩個字:不急!

sad.png

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在目前的法律及體制規範下,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但政府首先要放棄因循守舊的官僚陋習,及失敗者的心態。在董建華時代,政府定出每年建造八萬五千個房屋單位的目標,這需要大量的土地。在時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的嚴厲督導下,沒有話找不夠土地。

港英年代土供長期達標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土地問題長期是香港經濟發展及提供民生福利服務的樽頸。所有這些政策,首先遇到的多是土地問題。如政府不積極面對,破格處理土地短缺這根本問題,而聚焦於處理因這問題而產生的各種後果,只會永遠圍着這問題轉圈,一方面浪費資源,無法跳出這個陷阱,而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因此受到拖累。這是「簡約公屋」政策造成的另一個後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信報》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