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群:全球安全治理必須得到加強

2023-03-03
韓立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03 at 11.18.17.jpeg

當前,身處不同陣營國家儘管立場各異,但都有一個潛藏的基本共識,那就是世界正處在深刻變革的關鍵階段,充滿嚴峻的安全挑戰,應對是否得力不僅將左右自身國運,也將影響世界走勢。美國拜登政府去年10月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開篇就說,世界正在深刻變革,未來十年的變化具有決定性意義。俄羅斯總統普京於烏克蘭衝突一周年之際發表國情咨文,指出全世界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重大變化。剛剛結束的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充斥着大國競爭、地緣博弈的緊張氣氛,成為佐證世界巨變的一個註腳。

各類全球性、地區性安全問題的上升,政治對抗的加劇、軍事衝突的浮現,既是這場世界變局的直接體現,本身也將深刻影響甚至是決定這場變局的最終走向。環顧全球,當前國際社會面臨許多重大現實矛盾和紛爭,各類政治問題、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安全威脅多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不少國家關於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等方面的合理關切未得到應有回應,對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的基本追求未得到充分尊重,對發展權、話語權、治理權等平等權利的基本要求未得到有效實現。一些國家追求實現絕對安全,將自身安全建立在別國不安全的基礎上,無視他國合理安全關切。全球安全架構失衡、失效,弱勢一方的合理安全訴求長期得不到關注,安全矛盾長期累積得不到緩解,極易導致極端行為出現,釀成矛盾衝突擴大。這種失衡、失效的安全架構,不僅體現在傳統的軍事安全、國土安全,也越來越多的體現在經濟、科技、信息、文化、氣候等非傳統安全領域。

面對這些紛爭,一些國家將對話協商與和平談判拋在一邊,要麼威脅自己動用武力,或者煽風拱火、慫恿他人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在出現對話協商機會時又為一己之利進行阻撓破壞;要麼在安全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動輒訴諸單邊制裁、「長臂管轄」、「脫鈎斷供」等手段,導致紛爭擴大、裂痕加深,將問題推向歧途。經濟全球化所建立起來的分工協作、相互依賴,正在被一些國家拿來作為撬動利益、打擊別國的武器;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所帶來的蓬勃發展、相互交融,正在被一些國家拿來作為煽動對立、製造動蕩的工具;社會信息化加速發展所形成的高效溝通、便利表達,正在被一些國家拿來作為意識形態滲透、顛覆破壞的渠道。氣候、太空、深海、極地、生物、反恐等原本可以促進國際合作的領域,也被加速政治化、軍事化。這些舉措,正在對國際和平、地區穩定造成嚴重且持續的破壞,導致戰爭、和平、安全、發展的時代內涵發生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遭遇嚴峻挑戰。

FqN_NY3XwAE6fCA.jpg

這其中的許多問題,在其初發階段原本可以通過對話協商、增信釋疑進行消解,在其發生後可以通過政治溝通、外部協助進行緩解,在其緩和後通過建立長效機制進行管控、防止復發,完全沒有必要走向政治對抗、軍事對壘和流血犧牲。這一類安全問題發生和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全球安全治理的缺位所造成的,是由於某些大國不負責任甚至是暗中破壞所造成的,是由於相關方固守落後和狹隘的安全觀念所造成的,屬於全球治理中的「安全赤字」。

當今時代,任由全球安全治理缺位,放任全球「安全赤字」擴大,是十分危險的。「安全赤字」的不斷升高,正在加速侵蝕全球安全治理的根基,惡化全球發展的穩定環境,消耗各國人民的福祉。蓄意破壞全球安全治理架構,放任全球安全的小問題發展成大問題,地區性問題發展成全球性問題,政治矛盾演變為軍事對抗,國內問題外溢成地區乃至全球性負擔,非常有可能將世界推回封閉、對抗的老路,扼殺全球化帶來的一些列重大成果。

大變局之際,各國應該着眼人類社會前途命運,堅持公道正義、更新安全觀念、強化安全治理,切實剎住全球「安全赤字」不斷攀高的趨勢,為世界發展創造更好的安全環境。為此,中國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並發佈了相關概念文件,提出二十個重點合作方向,五個合作平台和機制,實實在在為全球做出表率,目的就是呼籲各方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消弭國際衝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當然,彌補「安全赤字」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秉持開放性、創新性,也正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項基本原則,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追求幸福的國家和人民應攜手同行,協力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並肩守護地球家園的和平安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充分披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目的、措施、路徑和時間表。該報告稱世界處於轉折點,未來十年將是「決定性的十年」。拜登政府強調,「決定性的十年」能否取得成功,將取決於對華三字方針能否從概念變為現實。報告在最後以「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作為結束語,顯示了美國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緊「決定性的十年」,「競贏」中國的緊迫感和戰略野心。

    吳正龍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