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內地留學生融入本港大學文化的挑戰和機遇

2023-04-03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4-03 at 11.23.24.jpeg

作者: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生院 副教授喻寶華博士

近年來,香港的大學一直受到內地學生的青睞,即使在「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的疊加效應下,內地赴香港大學的學生佔比依然有所增加。 《2021年中國香港求學錄取報告》顯示,2021年1月-7月內地學生赴港人數同比增長126%。香港入境處年報數據也顯示,2020-2021年獲批學生簽注的內地學生人數為32332人,比2017-2018年的20361人增加59% [1]。其實,在二十世紀初,隨着香港大學的成立,內地學生到香港的大學求學歷史便拉開了帷幕(Liu, 1999)。關於其人數規模的演變,透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自1996年有數據以來的統計記錄可見,入讀香港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項目的內地學生從1997年回歸前的不足1000人增長到2022年的接近15000人。

2020年在COVID-19全球疫情爆發後,內地學生的留學目的地發生了明顯轉向---疫情前的傳統熱門國家降溫(美國和英國)同时轉向德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Mok & Zhang, 2022)。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傳統留學目的地的留學環境惡化,加重中國家長和學生的擔憂,如疫情期間西方國家的嚴峻疫情以及旅行限制、西方國家對中國學生的不友善、世界名校對中國學生愈來愈多的留學招生限制、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和緊張局勢、特別是美國的槍支暴力和反亞裔種族主義,使學生家長擔心海外的社會治安環境;二是香港中西交融的社會文化環境給內地家長和學生帶來更多的安穩感,如香港一直被看作是一座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式物質文化與殖民地文化並存[2]的國際化大都會,內地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的背景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以及將來的海外求學規劃上實現多元選擇;三是本港大學的獨特優勢對內地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香港的大學基本沿襲了西方的教育體系,特別是英聯邦教育體制,而且學校離內地較近、費用相對英美來說較低,其中有5所大學在近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始終保持全球前100名;四是香港政府在近年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促進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包括增加各校收生份額、取消研究生課程的收生限制、為優秀非本地生提供政府獎學金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等。

shutterstock_152940896.jpg

那麼,這些年來,大批內地學生來到香港升學,他們真的可以得益於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而更好更快地適應香港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嗎?通過對受教資會資助的六間大學的內地學生進行調查和研究,筆者發現內地生在本港大學遇到了一系列的文化融入挑戰和機遇。首先,掌握基本粵語交流技巧是內地學生開啟與香港本地學生的第一扇門。一方面,粵語是香港最主要、最通用的語言,而大部分內地生來自於普通話的省份,所以實際上他們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社會語言環境。由於不懂粵語,他們很難融入本地學生的社群,例如與本地學生社交來往或參加由本地學生組織的學生社團活動。有些內地學生參加了一些由大學或學生會舉辦的基礎粵語課程,甚至有些在香港生活了3-4年,仍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粵語。他們普遍覺得粵語很難掌握,因此沒有信心使用粵語與本地人交流。而對於來自於粵語地區的內地學生同樣面臨着語言適應的問題。因為內地的粵語和香港的粵語在詞語、發音和語言風格上都存在差異(Cheng, 1998),例如香港人習慣將英語詞語嵌入到粵語句子中。另一方面,英語是香港大學通用的學術語言,不同於內地教育的普通話教學語言環境,因此內地學生在香港還要適應以英語為中介語的學術環境。其次,社交互動模式的差異是內地學生感到文化融入另一個挑战。除了要適應與香港學生交往的新模式,內地學生之間的交往形式與他們在內地大學時「集體生活」也不一樣。香港的大學沒有固定的班級,由於選課不同和上課時間地點不同,內地生在選課走班的形式中很難有固定的同伴,他們要適應獨立的、不依賴於國內同伴的生活方式。再次,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影響內地生與香港學生的溝通。當和香港人談話涉及到中國和香港關係的時候,經常會引起爭論,因為內地生認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包含中國大陸和香港,而香港人表述中的「中國」不包括香港,僅指是「中國大陸」,這讓內地生感覺香港像是外國。

shutterstock_152940941.jpg

筆者認為,內地學生現已成為香港留學生中最大的群體,政府和學校應該重視他們的關切和採取積極措施,促進內地生更好地融入校園和社區,提升留學體驗感,增強香港的大學對全球學生的吸引力。政府可以在財政和政策上支持和鼓勵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增進文化理解共融和交往互信為目的的活動和項目。大學可以在新生的適應性培訓項目、粵語課程、學生社團和講座工作坊等方面進行綜合提升,如新生的適應性培訓可以加入外地生與本地生的文化互動的活動設計、粵語課程的開設時間可以延長到2個學期或以上和多開展實踐式的對話式的課程設計、學生社團的成立和運作要具備多元文化意識和成為校園學生文化共融的橋樑和紐帶、學校可通過專門開設與香港社情文化歷史相關的講座和工作坊提升外地學生對香港的了解和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香港的生活。

《2022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香港在意向留學地區中排名第三,意向佔比逐年提升,2022年達到19% [3]。展望未來10年,香港仍然是全球學生熱門的大學留學目的地,因此,期待政府和大學在保持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提升留學生的幸福感方面繼續有新的積極舉措。

此文章是以喻寶華博士以下三個研究为基礎整理而成:
Baohua Yu & Kun Zhang (2016) ‘It’s more foreign than a foreign country’: adapt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2(4), 300-315. DOI: 10.1080/13583883.2016.1226944
Vyas L. &Yu Baohua (2018).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ademic acculturation experience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Higher Education, 76(5), 883–901.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8-0248-z
Baohua Yu (2021) Research note: the role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32(2), 246-257. DOI: 10.1080/14675986.2021.1857115


註釋:
[1] 環球時報Retrieved from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7VDI7FyGsr
[2] 彭順生. 穗港澳文化的差異.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caudata.mo/macaubook/book262/html/0379001.htm
[3] 知乎Retrieved fr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2496499
參考文獻:
Cheng, T. A. (1998). Language vari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ong Kong Cantonese and Canton Cantonese. The Chinese Language, 1, 56–65.
Liu, S. Yong (1999).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er alumn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k, K. H., & Zhang, Y. (2022). Remaking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or an unequal world.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76, 230–246. https://doi.org/10.1111/hequ.12366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