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天門山自殺背後 負能量比貧窮更致命

2023-04-11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4-11 at 16.16.45 (1).jpeg

(網上圖片)

生命誠可貴。4名來自內地不同省份的男女,日前相約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天門山景區,服毒後跳崖自殺的悲劇,令人哀痛,同時也引起輿論的不少反響。

一宗自殺有很多不同的觀察面,例如景區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要完善安全防護。張家界市永定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傳殊日前親自帶隊監察區內旅遊景區的安全工作。有人自殺,景區、政府都是要負責任的。

但一個人如果有心求死,再多的安全措施都沒有用。例如今次自殺的4人,跳崖前已經服用了大量危害生命的毒藥。3克就能致命的毒藥,他們服用了50克。就算不跳崖,恐怕也難以救活。

《三聯生活周刊》事後做了深入的調查,題為「天門山跳崖:四個決絕赴死的農村青年」。調查找了一些認識當事人的知情人士,了解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況。4名死者的共同點是:農村、貧窮、學習成績差,繼而出來工作之後沒有好出路,覺得沒有希望而尋死。調查報道雖然沒有直接發表評論指出問題所在,但很明顯,調查報道的導向就是:貧窮致死。這個調查報道一出,網上很多人傳播,大家紛紛痛斥制度的不公。

死者為大,能夠為4人的死亡找出一個「好像是」的罪魁禍首,而這個罪魁禍首——貧窮——又會令很多人感同身受,肯定可以博取很多人的眼球和同情心。但筆者不是太喜歡這種簡單化的結論。我甚至認為,報道將4人的死引導去一個簡單化的原因,是有點兒不負責任。

如果簡單地說貧窮致死,貧窮的人千千萬,絕大部分還是沒有選擇死亡,而是選擇努力地生存下去。有不少出生貧窮的青少年,會發奮圖強,考取名校,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4人尋死,是否就意味他們被社會遺棄了?是否就意味社會制度存在極大的不公和問題?我要說一句很可能被批評為「涼薄」的真理:沒有一種制度可以保證每一個人都是成功者。就像一場比賽,怎麼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拿金牌,都是第一名。如果有人失敗了而無法接受,能否反過來指斥是第一名那個人害了他?

調查報道裡面也披露了4名死者的一些生活細節,例如:不合群;幹活不勤快,有點怠惰;不上進,原來在工地一個月可以賺八九千的,卻跑去做理髮店一個月只有三千左右。本身家庭環境就很窮困,然後自己又不上進、不努力、偷懶、不合群,然後控訴這個社會為甚麼沒有令我出人頭地?我理解做失敗者的滋味是不好的,但實在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功。

社會上必然只有少數人是成功者,大部分是平凡的大眾,還有一些人長期背負滿滿失敗的挫敗感。問題是:這就是自殺的理由嗎?有人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反思:這四個人通過網上認識之後,走到了一起,為甚麼沒有相互照亮,反而是相互毀滅呢?按道理有人抱團取暖、聊聊天,找到知音,應該不會尋死才對啊,為何反而會堅定了尋死的決心呢?現在線上線下存在一些「自殺群組」,專門去宣揚一些輕生的念頭和信息,散播負能量。這些群組是否更接近罪魁禍首呢?

死者已矣。任何一條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也希望社會有更多的正能量。因為有人輕生就一味埋怨社會不公,只會令人覺得更絕望。如何為之「公」,本身就是一個極抽象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無法達到的極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