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民意戰系列六:選舉期間的「民望」=管治期間的「民望」?

2017-03-30
陳振寧
時事評論員
 
AAA

LAMGO1.jpg
林鄭落區接觸市民。(大公報)

有指林鄭月娥於選舉期間的「民望」低於對手,回升的局限較多,管治難有「蜜月期」。然而此推論的嚴謹性有待加強。 

這裏必先了解林鄭月娥「民望」低是甚麼情況下得出的結果。評論普遍引述的是有民調機構於選舉期間,以「多選一」問法,要求受訪者從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之間,選出一位出任下屆特首,結果受訪者選擇最多依次為曾氏、林氏、胡氏。由於林氏的「支持度」不及曾氏的,所以被指將面對管治問題。 

此推論把選舉期間的「民望」跟管治期間的「民望」劃上等號,而其結論是否恰當言之尚早。受訪者在不同問法下處於不同的環境,進而影響其答案。在選舉期間,「多選一」的問法下,受訪者需要比較各個候選人的條件如能力、魅力、政綱、願景等(重點在於受訪者如何認為,而並非事實怎樣),然後從中選出其最想選擇的一位。舉例而言,雖然受訪者可能認為林鄭月娥較有能力管治,但是選舉中講求感覺,他們可能認為曾俊華更有領袖魅力,因此選擇曾氏。 

然而在管治期間,問卷問法將會變成類似「你是否同意(approve)林鄭月娥處理其作為特首職位的方式?」,當中並無針對候選人之間的比較,受訪者考慮的可能是比較林氏跟過去數位特首的表現或林氏跟其理想的特首表現等。因此,選舉期間的「民望」跟管治期間的「民望」並不用急着劃上等號,不同問法下受訪者的比較點有明顯差異。 

至於林鄭月娥的管治是否有「蜜月期」,「民望」是否回升局限多,至少以下四點應作考慮:一是特首選舉並非普選,勝負的關鍵在於選委的取態。在此制度設下下,希望勝出選舉的候選人的首務應是爭取選委的支持,「民望」工程反而其次。因此,選舉期間「民望」的高低也受候選人的策略影響。林鄭月娥於選舉期間及管治期間的策略會否有差異,進而影響其「民望」,尚待觀察,例如林氏當選後多次高調落區,這會否說明其策略已有所調整。 

二是從選舉期間「民望」看,沒有支持林氏的「民意」,對林氏的抗拒感有多大。而這種抗拒感是針對林氏個人,或是針對其他方面,或是交雜在一起。不同方面的抗拒感自有不同的應對方法。 

三是被視為林鄭月娥的支持基礎的「建制派」,能否團結起來。就林氏取得的選委票觀察,有指是有更多工商界成員,令人難以相信她會打擊「官商勾結」。但是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建制派」選委票很少流失給曾俊華,整個陣營的向心力仿似更強。「建制派」能否在多個環節強化林氏的「民望」尚待觀察。 

四是林鄭月娥能否拉攏部份「非建制派」。部份市民把能否「團結各界」,等同於能否跟「非建制派」溝通、合作,甚至將其部份成員吸納至政府內。暫時觀察,民主黨已把大門封上,林氏在此道路上面對的困難絕不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今距離林鄭月娥離任日子不到一個月之際,要評價她的政績似乎有點早。或許要等十幾二十年後,歷史才能給林鄭一個客觀的評價。

    戴慶成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