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首置盤設下限將激怒真正的夾心階層

2017-10-09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su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本週發表施政報告,土地房屋政策定必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所在,首置盤會不會設收入下限?首批供應量有多少?如何共私營合作?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筆者在此想提出一點:首置盤設收入下限的說法邏輯犯駁,完全站不住腳,若真的如此,定比激起真正夾心階層的怒火,特區政府不可不察。 

夾心夾層這個詞,可算相當百搭,很多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夾心階層,反正政府沒有一個定義,只要是沒有上車的,都可以自怨自艾為夾心階層。但如果政府推出首置上車盤幫人上車,而首置盤設下限的話,那麼收入超過公屋限額但又達不到首置盤下限的家庭,將成為不折不扣的夾心家庭。或者有人會說:那不是還有居屋嗎?筆者本文就嘗試以不同收入組別的家庭數目,對比這些家庭每年可以獲得的公營房屋的數量,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特區政府對這批夾心階層在居住方面的支援近乎零。 

本人先聲明,由於不同統計的劃線並不完全一致,不可能做到精確統計,但由於差距實在太大,做一個定性的認識還是可以的。 

一旦有首置盤,那麼在居住問題上,人口將分為四個層次:公屋、居屋、首置盤、私人樓。按照政府統計處《2016中期人口統計》,現時香港每個家庭平均人口數是2.8個,以3人戶申請公屋為例,每月入息限額是22390元,為了方便統計,乾脆提升到25000,放寬條件。根據統計數字,2016年香港每月收入在這條線以下的家庭,一共有1256737戶,我姑且稱之為公屋家庭。至於收入大於公屋而又低於傳說中的首置盤收入下限(52000)的家庭數目,粗略估計有658171戶。之所以說粗略,是因為統計處的分組是40000至59999為一組,我姑且以該組的一半樣本作為低於52000,數字肯定有偏差。對於這部分家庭,姑且稱之為夾心家庭。至於月收入在傳說中的首置盤範圍52000至72000內的家庭,稱之為首置家庭,粗略計算有262724戶。月收入大於72000元的,當然是私樓家庭了。一旦有首置盤,前面三種家庭——公屋家庭、夾心家庭、首置家庭——都屬於政府公營房屋計劃支援的範圍。 

究竟這三組家庭,分別有多少靠公營房屋安居樂業的機會呢?香港在2016/2017年度提供33800個公屋單位,另外有居屋2120個,一半給綠表是1060個,還有綠置居857個,一共有36980個。1256737戶,有36980個盤,靠政府上車或上樓的機會是2.94%。夾心家庭戶呢?658171個家庭,沒有公屋,居屋一半白表,沒有綠置居,連首置盤都沒有份,只有1060個盤(居屋一半白表),靠政府上車的機會是0.16%。首置家庭呢?262724戶,傳說中首置上車盤第一批有3000個盤,靠政府上車的機會是1.14%。 

CHART.JPG

問題來了?這三種家庭的收入是由低至高排列,按道理,高收入家庭得到政府支援的機會較小,是合理的,所以夾心家庭靠政府上車比例低於公屋家庭,沒問題。但是否至於差18倍之多?更大的問題是,為何明明收入高於夾心家庭的首置家庭,得到政府支援的機會反而高出7倍呢?為何兩頭的機會都高,偏偏中間的那批人機會要小得多呢?這不是夾心家庭是什麼?為何要特別刻薄這些家庭呢? 

當然,這個比例是粗糙的,因為還要考慮一個因素,很多家庭已經有樓,不應該除以整體家庭戶數。不過實在找不到如此詳盡的數據,將所有已經安居的家庭在樣本中剔除出來,以公屋為例,不能假設現在住在公屋的都是收入範圍在公屋家庭之列的,也有很多是富戶,屬於夾心家庭或首置家庭,但應該還是收入低的比例大於收入高的吧。但政府公營房屋政策,對於收入高於公屋,但低於傳說中的首置盤下限的那部分家庭,支援遠遠低於其它組別,這個定性的結論應該站得住腳。正因為此,筆者認為,如果政府最終推出的政策,首置盤設定收入下限,我會很驚訝!因為這個做法邏輯犯駁而且缺乏正義,對處於夾心家庭的65.8萬戶極度不公,這部分人靠政府安居的機會,同時遠遠低於收入低於和高於他們的組別,不上街才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首置確為本港年輕人提供多一個置業途徑,值得繼續推行,折扣率應是檢討時最值得討論的一項,以香港現時的超高樓價,八折其實亦是難以負擔,未能在現有各類房屋之間再新建一個新的階梯。

    甘文鋒  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