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泛民在後拉布時期的出路

2017-12-22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demoa.jpg

2018年立法會將與拉布說再見,泛民失去的不只是拖垮政府施政的工具,更少了一個增加媒體曝光率的渠道,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泛民召集人莫乃光堅稱泛民沒有輸;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卻宣布抗爭失敗;有些「風趣」的議員指要三倍奉還,反映泛民陣營正處於迷茫與混亂之間。要重整旗鼓,泛民需要的是痛定思痛,尋覓出路,以下是筆者的建議。 

積極推動政策研究 

在「重民生,輕政治」的時代,市民重視的是如何改善未來的生活。在逐漸失去以政治議題鼓動支持者行動的能力情況下,泛民未來應多作政策研究,為未來的土地、經濟及創科政策出謀獻策。誠然,近年香港智庫林立,各個智庫均有擅長之處,如思匯政策研究所擅長城市規劃及環保議題、團結香港基金專注土地及經濟議題,但是泛民的智庫或政黨在政策研究的工作卻乏善足陳。這某程度上使泛民議員在議會只懂吶喊政治口號,缺乏對政策作出深入的分析及作出建議。 

爭取加入政府諮詢組織 

上屆政府於委任諮詢組織成員時存有明顯的偏見,往往將泛民的成員排除之外,令意見更加一面倒,削弱諮詢組織的監察能力。其中,監警會的委任的偏頗最為明顯。以往政府於監警會委任數名的泛民代表,如民主黨的黃碧雲及法律學者張達明等,可是上屆政府在卻以建制派成員取代他們,頓時令監警會的公信力大減。筆者相信現屆政府將會回復以往做法,在不同諮詢組織中委任個別泛民成員,聆聽他們的意見。泛民應在日後把握機會,積極加入不同的諮詢組織,反映市民聲音,在政策制止初期影響政策。 

對肢體衝突說不 

有議員指泛民失去拉布工具後,猶如失去文鬥的機會,只可武鬥,筆者認為這只是自挖墳墓的做法。上屆政府的施政導致民怨沸騰,市民同情激進派的原因是希望議會內有人為他們出一口氣,於是對擲杯及肢體衝突等行為予以體諒。惟香港終究是文明社會,容忍始終有限度,市民都不希望議會搗亂及擲物等事件經常發生。如果激進派沒有覺醒,繼續激進手段抗爭,勢影響連任機會。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不能沒有泛民的存在,不然香港政治就會失去平衝。不過,泛民也應清楚自己的定位,同時需自強,否則泛民將會自我摧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