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觀察/新加坡真的比香港好?

2018-02-07
張子力
居港新加坡傳媒人
 
AAA

SING1.jpg

或許是近年新加坡發展亮麗,而香港政局混亂,最近幾年香港社會出現了一股學「新」現象,諸如本網的寫手張景宜及黃洛絲,就不時提倡小至城市管理,大至管治模式,港府在各方面都應向新加坡政府學習。從新加坡人的角度來看,當然與有榮焉,但筆者也不得不提出當中亦不乏謬論。

香港論者「神話化」了新加坡

比如說,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總是讓不少港人即羡慕且嫉妒,一些論者經常呼籲港府要學新加坡興建更多房屋。可惜他們偏偏沒有點出問題的重點:新加坡逾兩成的土地是透過填海而成,港府何嘗不知道填海造地這一招數。但填海的構思一傳出,已經立即惹來大批環保團體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更妄想全面建房了。

又如一些香港評論員稱讚新加坡政府掌握民情,充分利用網絡宣傳,要求港府在政策制定上宜多模仿。的確,近些年新加坡官員時不時在網上向民眾公佈一下狀態和感想,對Facebook用得得心應手。然而,新加坡網絡言論極不自由,不少新加坡人都擔憂在網上批評政府而被告上法庭,以致網上甚少有攻擊性的留言。香港的論者似乎集體犯了「只見樹林,不見森林」的毛病。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長期利用過度廣泛的刑事法律、壓迫性的民事訴訟,嚴重限制國民的言論與集會自由,已經舉世有名。如新加坡人只被允許在芳林公園示威;又如日前新加坡政府聲言為了應對假新聞的氾濫,計畫在今年制定法律管制並懲處捏造假新聞者。這些措施若是落實在香港,恐怕十之八九的港人都不會接受。

簡而言之,很多香港論者太過簡單化,神話了新加坡,以為新加坡及香港同是華人城市,又曾是英國殖民地,在其中之一成功的現象,在另一個地方身上也應該能夠成立。他們或許忘了,類比論證最大的弊病是:縱使是最相似的事物,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的相同,所以類比只能發揮參考的價值,而不能一味照抄。

勿散播褒「新」貶「港」情緒

香港與新加坡兩地正好是這個情況。它們表面相似,實質上內涵完全不同:前者是特區,後者是國家;前者強社會弱政府,後者弱社會強政府。除非港人接受由一個強而有力的港府的行政主導角色,否則要解決目前香港土地短缺、生活成本高昂和人口過多等問題,嚴格來說參考新加坡的意義不大。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人和猿相似,皆有四肢,也會發聲。但若因為人會思考,要求猿也可以思考,恐怕就有點天真了。

香港論者吹捧新加坡模式,大多是對香港政治和社會局勢不滿。這股情緒固之然可以理解,但身為客觀的評論員,或許更應該負責地發掘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差異,找出問題的根源。

實際上,港人欽敬新加坡之餘,也不要看輕香港。就筆者身邊接觸的新加坡朋友,大部分人都很喜歡香港這座城市的混雜和多元化。若港人褒「新」貶「港」情緒繼續累積,恐怕最終真的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一直關注新加坡,從李光耀到李顯龍,再到李顯龍和李顯揚兄弟為第三代接班發生的問題。新加坡從政治制度到經濟發展,再到宗教融合及社會情態,諸多方面為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觀瞻。

    馬玲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