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大學為何不再是成功出路?

2018-06-29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MING1.jpg

不得不說,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確實是一個話題人物。由過去他建議呼籲年輕人少去日本、少看電影,每月儲3,000元首期買樓,到近日聲稱大學學位「貨不對辦」,都會引來極大的迴響。然而,我們若仔細分析一下,劉鳴煒今次談及大學學位的言論,真有什麼錯的嗎?

言論中,最值得斟酌的地方,自然是他指大學成績不再代表個人特質,但是香港出現此一現象,跟大學學位變得不再馨香,其實有着直接關係。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大學學位大幅增加,香港持有學位的人數及比例,亦因而同樣上升,最終造成學位「貶值」。那麼,香港大學畢業生的數目,升幅究竟有幾多呢?

根據政府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字,當時香港15歲以上口有437萬人,而擁有學位的人數只有25.6萬人,僅佔去香港人口5.9%。到了201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數字,15歲以上人口有618.4萬人,人口上升幅度約為41.5%。當中持有學位的人數,則增至140.5萬人,較1991年增加4.5倍,佔去15歲或以上人口的22.7%。

大學生待遇難跟當年相比

當學位人數大幅上升,大家走在街上,真的一個招牌壓下來,隨時會砸到幾個大學生。由於大學畢業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只佔人口的5.9%,自然被視作社會精英,工作和晉升機會亦較多,不少人生活質素亦會因此而獲得提升,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中產」。

然而,當學位人數出現「通脹」,增速甚至比香港整體人口還要快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又是否吸納得了這麼多的大學畢業生?當人力市場上大學生的數目增加,工作待遇和晉升機會又能否跟廿多年前相比?以上這些數字,還未把副學士及其他專上文憑課程的畢業生計算在內。

說到底,學位出現「貶值」,不只是一個「世代之爭」的問題,同時是社會流動性和期望管理的問題。政府和家長們,一直將求學視作一條晉身「中產」的社會階梯,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增加,這條社會階梯便會逐漸失靈。當年輕的一代發現,畢業之後的生活,並不如過去家長和政府所講的時候,便會心生怨氣。

職位更替減慢 影響青年晉升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談到大學學位「貶值」的時候,往往有一個因素被大家忽略,那便是「時代」的問題。在1991年至1997年期間,香港出現移民潮,這批移民以四、五十歲,已經「上位」的中、老年人為主。他們離開之後,他們原有的中、高層職位空缺,自然便由當時仍是三十歲的人頂替。

然而,當年三十多歲的人頂替了上一代的職位空缺後,到了今天仍是只有五、六十歲,不少仍未到達香港退休年齡的六十五歲。正常情況下,企業的管理層職位應該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的更替著。可是,由於移民潮造成了不正常職位空缺增加,影響了整個人力市場的「新陳代謝」。

與此同時,由於今日大量的企業中、高層仍未達退休年齡,又長期佔有較為高薪厚職的位置,亦使到後來的年青人,在晉身及收入上升的機會變少,最終加劇了香港社會流動性降低,以及財富兩極化的現象。劉鳴煒指出現在大學學位「貶值」,只是道出了一個事實。人們覺得劉鳴煒講出這番話難聽,只是受到他的「富二代」的身家背景影響而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