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諺:楊局長論廣東話,何錯之有?

2018-10-10
夏仁諺
學研社成員
 
AAA

lan1.jpg

十月七日,星期日,晴。然而,香港廣大群眾心情卻因為教育局楊局長一句說已很小心翼翼的話,變成狂風驟雨。

當日,據明報報導,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上於港台節目上提出,「我們用廣東話學中文,將來會不會長遠?……全世界學中文,你想下有哪些地方(學)廣東話?其實無的……即是說成個世界將來的中文發展,是以普通話為主。香港700萬人社會用廣東話學中文,將來會不會長遠?會否有個分別在這令我們失去優勢呢?這個要專家去研究。」

楊局長小心翼翼,以問句方式提出建議,是一個相當委婉的說法,想必他已從「宋欣橋母語風波」感受到當代港人對於語言議題的熱情。可惜,他在電台節目中發言,顯然未有恰當地回應港人的這份熱情。這份熱情,連劉德華也未能逃過,單憑委婉修辭,楊局長如何能躲?

楊潤雄沒有考慮港人的「熱情」

說一句話,有真善美三個層次的判斷準則。就「真」而言,楊局長不算太錯。以廣東話學中文的地方,全世界不算很多,主要就香港一地如是。局長說「無」,取其良好意願,相信意思是,「除香港以外沒有其他地方」,夏仁諺信納此語為「真」。可惜,局長之言,雖為真,卻不善也不美,原因是他的盤算沒有把人的熱情計算在內。其實,人的熱情並非不可量度,量度社群熱情的學術領域,稱為身份認同研究。

自2014傘運以來,姑勿論傘運是否足夠理性,有一點是肯定的,市民對香港人身份認同趨強,反之中國國民身份認同受到了挑戰。研究界做很多問卷問市民「先是香港人還是先是中國人」,建議港府官員把有關結果多讀幾遍。在香港,粵普兩語之爭正好與意識形態上的中港矛盾重合。楊局長的話,再次挑動平靜一時的粵普之爭,是為不善,貶低一方之弱而強調另一方之優,是為不美。

其實,就語言政策之制定與推行,港府非無範例可依。港府素來最愛的參考對象新加坡,正正就是語言爭議的過來人。

從新加坡四語平等政策反思

作為一個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族共處的細小現代化國家,新加坡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一直衝突不斷,其中最嚴重的一次衝突發生於1969年,馬來西亞的馬華衝突殃及新加坡,暴動持續70天,釀成36死逾500傷的悲劇。新加坡政府以李光耀為首,一早就意識到種族矛盾是國家發展的首要障礙,他們在語言政策上加大力量下工夫,由60年代起就大力推動四語平等的語言政策,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尊馬來語為國語,華語與泰米爾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政府宣傳四語平等觀念,為的就是三大種族國民和平共處。

別以為宣傳四語平等是一椿易事。由於新加坡華人人口佔全國七成半,因此國內一直有華語優先之呼聲,其中的表表者是當時的南洋商報以及堅持華文教育的南洋大學。這一類呼聲,相似於分別在香港民間和精英官員間流行的「粵語優越論」和「普通話優越論」。在李光耀眼中,鼓吹一語獨尊對新加坡是一種威脅,是紛爭的禍端,其代價是社會和諧。結果,南洋商報高層遭逮捕,股權稀釋,南洋大學併入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李光耀不惜以獨裁手法捍衛的是甚麼?值得港府官員深思。當然,對付媒體和大學,一是踐踏言論自由,一是踐踏學術自由,在今日的香港不可能被接受。但李光耀對語言帶來紛爭的深切體會與覺悟,卻是今日港官和所謂專家學者所無的。

何必開闢語言戰線

就香港目前的情況來講,矛盾已足夠讓人難受。林鄭不是還要推土地供應開拓政策嗎?黃遠輝不是才剛踩完一百八十場論壇匯聚民間社會共識?房屋土地問題不是重中之重嗎?香港社會還有哪個閒餘多開一道粵普戰線?

董建華1997年首先提出的兩文三語政策,先提粵語,後提英語與普通話,總的意思是三語並行才對香港最為有利。按照李光耀的治國理念,和諧第一,任何言論,只要對本該平等看待之語言厚此薄彼,都必須大力排除。

這個道理,家長最能體會,誰想家中兄弟姊妹天天爭吵打架?兩文三語,本來就是三語兩文並用,既促進香港成長,又維持社會和諧的構想。任何官員或專家學者,假如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說錯了半句話,為了市民好,都有義務面壁反思。

至於該推廣教中,還是普教中,教育局素來奉行校本政策,不是能好好解決嗎?再不然,四課中文,兩課廣教,兩課普教,問題不就解決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廣州和上海,因為還沒有改革開放或處於開放的初期,這兩地的人說的都是廣東話和上海話。隨着兩地經濟的發展,普通話都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的標準交流語言。今天哪怕去到廣州、佛山這些昔日廣府文化的中心,大家也已經習慣了說普通話

    吳桐山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