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明日大嶼」計劃會導致庫房破產嗎?

2018-10-12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MONEY1.jpg

1989年11月,時任香港總督衞奕信在立法局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制訂了《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宣佈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即後來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外界稱之為「玫瑰園計劃」。

當時衛奕信提出這個規模龐大的基建計劃,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提振因「六四事件」而跌入谷底的香港市民信心,讓港人看到前景和希望。二是鞏固香港國際中心的優勢,並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連結。他在演辭中說:「香港這個現代城市,不只是約600萬人的家園,更是一個重要的亞太區和國際中心。在擴展基本設施時,我們既會考慮香港本身的需要,亦會兼顧目前與本港有緊密經濟聯繫的華南地區的需要。」

大型基建帶動經濟發展

對於這個預算逾2,000億港元的「玫瑰園計劃」,在當時亦引起不少顧慮和爭議,中方亦擔心會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及後經過幾番修改,中英兩國才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並歷時8年方告完工,共耗資1,553億港元,在當時以至今日都是天文數字。但最終香港政府不但沒有破產,更因為多項大型基建的帶動,國際金融商貿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庫房亦因而受惠。至今,差不多三十年過去,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再次提出一個「玫瑰園計劃」2.0版,計劃興建一個1700公頃的人工島,成本以千億元計,有人更估計最終開支可能高達萬億,等於將政府的財政儲備都花光。這亦成為外界對這個計劃的最大質疑和攻擊。

坊間關注計劃成本無可厚非,至少不再糾纏於海洋生物的生存權與港人生存權孰輕孰重的爭論。不過,既然討論成本就應該實事求是的討論,而非一開始就全面否定抹殺,以「破產論」來危言聳聽。幾千億元的開支到底貴不貴?要看建的是什麼?為香港帶來的又是什麼?現在興建的是一個1700公頃的人工島,等如是新造一個新市鎮,當中既可滿足百萬市民住屋需要,又可為發展各項新興產業、為香港未來需要提供足夠的土地,這樣幾千億元就不是成本而是投資,而投資是有回報的。

賣地收入已可抵銷成本

多年來,在香港投資填海造地基本上都是沒有虧過本,反而帶來大量收入,不單香港,大量填海的新加坡、澳門等都沒有虧過本。新加坡獨立時領土581平方公里,現時增至714平方公里,增加23%,全是填海而得,新加坡有沒有破產?澳門地方更小,足足填海填了1,900公頃,對澳門來說填海是賺錢還是虧本早已不證自明。再用一個簡單的估算,啟德近幾年共賣了11公頃土地,收入大約是975億,平均每一公頃土地收入約為88億。當然啟德是市區,就當「明日大嶼」的賣地收入只得啟德一半,即是每公頃44億,1700公頃的土地就值74800億。就算整個人工島只將十分一的土地拍賣,收入就有7480億元,已經完全可抵銷成本。

至於其他土地,一部分將興建公屋、一部分將用作發展其他產業,一部分相信會用作興建酒店、寫字樓等商業設施,這些都會帶來龐大收入,當中還未計及為香港創造的財富效益,為市民創造的大量職位、為經濟創造的大量內需,這些收益都是難以估量,「明日大嶼」就算真的要花費萬億元,都是物有所值。

托爾斯泰有一篇短篇小說:《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How Much Land Does a Man Need?),當中寫到一個農民在沮喪地思忖道:「我們唯一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土地。如果有足夠的土地,我連撒旦都不用怕。」如果「明日大嶼」計劃成功,香港還怕沒有土地嗎?香港有了土地,市民有了更好的生活質素,發展有了更好的保障,萬億還算貴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