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土供組的反地產霸權策略

2019-01-11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land1.jpg

日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於公布諮詢結果,廣泛收集民間意見後,土供組提供8個選項,包括發展棕地、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等等,如果8個選項同時落實,合共可以釋放3000公頃土地,遠超小組當初覓地1200公頃的目標。

特首林鄭月娥的「明日大嶼」中,造地1700公頃,預期可以供110萬人居住。由於東大嶼發展屬於新市鎮發展,對比部分選項,建屋比例相對會較低,因此粗略地推算,如果3000公頃全部釋放出來,保守估計要容納200萬人,應該不是問題。

劉信認為,對比林鄭月娥的東大嶼計劃,土供組的建議有意無意地,更加全面地及策略地降低新界農地及原居民用地的價值。一邊覓地解決香港房屋問題,一邊針對地產商過去多年於新界囤地的後遺症。

在過程中,《土地收回條例》的應用得以被廣泛討論,民間不少意見認為,政府可以透過條例收回大量農地,再配合周遭棕地進行大規模發展。但劉信一直認為,如果政府採納方案,一是政決定向地產商跪低,一是政府帶頭赤裸裸地進行官商勾結。

《土地收回條例》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需要以市價向地產商收回土地,但這批土地很多都屬於地產商,在過去十多年間,以低價從農民手上買地所得。隨著樓價日升,再加上土地用途的改變,其價值必然幾何級上漲。如果政府最終決定動用條例收回土地,價錢可能遠比人工島平,但這批成本大部分卻會流到地產商手上。

對比《香港願景2030+》,今次報告清晰地發放一個訊息,就是即使不運用條例去收回農地,政府都有能力解決土地供應問題。這個背景之下,要跟地產商合作,傾談公私合營的模式就變得更有籌碼,甚至未來要從原居民手上買地收回丁權,都有更大的談判籌碼。

對於農地及丁屋來算,這種土地最大的價值,就是政府有日願意改變土地用途,或者跟他們買地再自行發展。但如果未來政府有充足土地儲備的話,要發展這批土地的誘因就會大減,屆時再進行談判,自然就有肯定的籌碼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借鑒內地開發土地發展的成功經驗。以深圳市福田區皇崗口岸附近「漁農村」舊改項目為例,「漁農村」早年引入私人市場力量以後,開始涉及商業、房地產等領域。

    劉勇飛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