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蘋果日報》變身大數據庫?

2019-04-21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apple1.jpg

毫無疑問,在「安心事件」中《蘋果日報》是最大贏家,一條藝人隱私片段,短短幾日就令到《蘋果日報》的會員註冊人數火箭式急升,儘管外界有不少批評指,《蘋果》用錢買這條明顯侵犯他人私隱的短片有違傳媒操守,但對《蘋果》而言傳媒操守明顯不及點擊流量。

這段短片出現的時間點也確實巧合,早前《蘋果日報》推出會員免費訂閱制,要求讀者在網上註冊後才可以閱讀各種新聞報道。本來,有關做法也引起不少讀者不滿,認為做法麻煩,又要提供個人資料,因而有不少牴觸,但一段短片卻令到讀者不得不註冊收看,這條短片毀了藝人前程,但卻變相幫了《蘋果》一個大忙,這樣的巧合確實令人有不少聯想。

有人認為,《蘋果》突然推出會員註冊制,目的是為之後的收費作準備。始終新聞有價,過去長時間在網上免費供讀者收看,本來還寄望廣告收益可以補貼成本,誰知近年《蘋果》廣告收入同樣江河日下。新聞成本高企,廣告又未能補底,《蘋果》通過註冊制為將來全面收費作準備,在道理上說得過去。

然而,在香港社會,讀者早已習慣新聞免費,習慣網上資訊都是唾手可得,並沒有付費看網上新聞的習慣,過去也有媒體採取這種收費模式,但基本都是失敗收場,《蘋果》能否以龐大的讀者群打破宿命,並不樂觀。況且,就算真的收費,費用也不可能太高,一個月幾十塊,對於《蘋果》盈利未必有太大幫助,花了這麼多氣力搞出一個註冊制,如果只是為了收訂閱費,明顯不符合成本效益。

不過,註冊制在盈利上可能幫助不大,但通過訂閱制取得的200多萬訂閱讀者資料卻是價值連城。讀者註冊不但需要提供一些基本資料,更需要使用facebook或手提電話登入,《蘋果》通過這個註冊制,將可變相取得200多萬讀者的基本資料、閱讀習慣,以至從他們收看的報道中,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他們的喜好、消費習慣、政見等等。在現今資訊世代,在政治及選舉愈來愈倚重大數據分析形勢之下,《蘋果日報》這個大數據無疑是奇貨可居。

美國選舉很早已經使用大數據打選戰,最常用的是通過「微定位」(microtargeting)策略,藉著收集各種選民的資料,包括喜好、生活習慣等,從而推測選民所屬的政治光譜、政治取向、對某些政治議題的看法等,從而制訂出針對性的拉票策略。在這個策略之下,大數據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路引航作用,大數據所收集到的選民愈多、收集到的資料愈詳盡,就愈能準確的分析出選民的資料,從而因應選民的特質、分佈部署拉票策略。在美國,有關大數據庫主要是通過分析facebook等社交媒體資料,又或是收集各種消費資料進行,愈完備的大數據庫其價值自然愈高。

香港近年選舉也開始使用大數據庫,例如對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分析,但在選舉大數據庫建設上仍然只是開始階段,主要原因是收集資料問題,也涉及到私隱等問題。但現時《蘋果日報》卻通過註冊制取得了200多萬市民資料,就算當中只有一半是選民,也有100多萬選民,未來《蘋果》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讀者的閱讀喜好、收看的廣告以至留言,得到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在各種政治行動以至選舉隨時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與此相比,每個月幾十塊的收費又算得什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