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傳媒人做政助是否有幫助?

2022-07-25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25 at 5.10.44 PM.jpeg

 (政治助理梁溯庭和歐陽文倩分別來自南華早報和文匯報)

港府公佈新一屆政治助理任命,其中包括6名傳媒人。數位圈中名記上榜:《南華早報》資深記者梁溯庭,《文匯報》港聞助理主任歐陽文倩,《無綫新聞》前記者李惠,《商台》前記者楊通達。再加上早前被任命為特首辦特別助理的《鳳凰衛視》前新聞副總監黃芷淵,傳媒人在本屆政府中的存在感極高。幾位同行年齡相近,近年共同在前線報道時事,未來在政府中甚至可以組織「同學會」。

存在感高,薪金也高。傳媒業收入普遍較低,這幾位的年薪一下升至150萬港元,因此有聲音質疑聘用他們到底能對特區政府施政有何幫助。

客觀的說,傳媒人加入政府的確有很大好處。根據政府文件,政治助理最主要的職責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為官員提供意見,協助制定政策、立法建議、整體策略等。另外,他們亦要審視其任職局方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和其他出版文件,提出和處理當中政治敏感的內容,並為局長與副局長草擬演辭、傳媒發言和其他文章。

傳媒人,尤其優秀的時政傳媒人,大多在長期工作中培養了條件反射般的政治敏感度。甚麼事件可能激起甚麼社會情緒,政府制定甚麼政策可能引起各界如何反應,政客講甚麼話會使得公眾產生甚麼看法,他們都能更先感知,甚至預判。從上屆政府的表現來看,這恰恰是港府官員欠缺的素質。春江水暖鴨先知,然而很多時候港府的狀態卻是鴨子都快煮熟了還不知。政治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掌握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知識,相信幾位傳媒人的加入能幫助解決這個痛點。

還有一些來自建制派報章的傳媒人深諳內地國情與政治文化,更可以為各位官員指點迷津。畢竟「跟官咁耐要知官姓乜」,不懂中央的意圖不可能做好工作。

至於對外聯絡方面,政助主要在幕後與政黨、立法會、區議會、商會等不同團體會面聽取意見、遊說政策,另外亦負責與傳媒聯絡、進行「吹風」等工作。這裡傳媒人的人脈就派上用場了,以上群體都是他們以前的採訪對象,互相尊重不必說,信任更是早已建立,甚至有一定私交。這樣推進工作就容易的多,更能把「風」吹進對方心裡。

另外,過去政府很多事「識做不識講」。甚至有些時候政府只知道說A,根本不知道市民要了解B,造成傳播錯位。吸納這些熟知媒體生態的傳媒人加入,在傳播技術上必有提升。每次政府發佈重大政策,公眾都依賴各大媒體多角度、跨媒介的專題報道了解事件,這是傳媒人的基本功。每個策劃案都是在短時間確定並組織報道,傳播效果、執行能力、帶動社會輿論的能力都比政府新聞處不知高到哪裡去了。相信傳媒人加入後這種問題會大大緩解,畢竟是老本行,手到擒來。這樣一方面可幫助政府推動具爭議性的社會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市民與政府的情感鏈接。香港人吃軟不吃硬,不喜歡高高在上,而希望受到尊重。用市場化傳媒對待讀者的心態處理政府公關工作,非常恰當。

但是,本次傳媒人加入政府的風潮並非完美方案,在前述優點之外亦有隱憂。

首先,在傳媒業「第四權」的光環下,是行業低薪的陰影。「記者薪酬廿年不變」的說法不只是從業者的自嘲,更是慘淡的現實。起薪一萬元出頭,每天加班,週六日輪班是家常便飯。做到資深很多也就三萬多月薪,再崇高的理想也會被生活磨平。這早已不是倪匡、金庸那個文人靠一支筆就能實現財富自由的年代了。筆者一些功成名就的傳媒前輩經常拍著我們的肩膀感歎:「時代不同了,我們當年寫稿買房子,你們現在寫稿買飯食。」

近年筆者見證了很多優秀傳媒人迫於生活壓力而轉行的故事。原本他們可以在新聞界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後卻只能默默離開。市場規律使得這種流失造成一個現實,那就是堅持在傳媒業裡面的人不是社會一流人才的窘境。這還不算本希望進入傳媒界而因為起薪過低在一開始就被迫放棄的人才。此次入局的傳媒人們,業務水平不必懷疑,但他們是不是可以如香港傳媒前輩那般洞若觀火、洞悉世事、具備社會頂級的思維水平?尤其在三十幾歲的年齡,筆者在此不得不打個問號。

第二,香港政府大量從傳媒界找政助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國外,智庫和各類政策研究機構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人才庫,被視為「第五權」,是游離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重要社會勢力。例如歐美,智庫不但對政府政策制定有相當高的影響力,也能有效動員市場資本力量和傳播政策知識。政府與智庫合作推動社會政策,智庫培養並儲備政治人才,形成良性循環。此類人才不僅同樣摸得准社會脈搏,分析得出社會心理,同時他們比傳媒人多了一層理論水平,更能幫助政府制定政策,改革策略,提出立法建議。

另外,二者和私營企業形成「旋轉門」,可以讓社會中的管治人才形成流動。這實際是更對口、更合理、更可持續的模式。

然而長期以來香港本地智庫勢力微弱,沒有形成這樣的生態。政治人才除去政黨和政府外無處安放,很多人才因此不願入局,出走其他行業,所以當政府需要找能人的時候抬頭一看,也只能從傳媒界挖角。未來香港要提高管治水平,也需要建立更多的智庫機構。

但不管怎樣,此次傳媒人做政助的風潮是個很好的開始,說明政府明確的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並開始找合適的人解決問題。希望入選的各位行家抓緊傳媒人的優勢,堅守求真、公平、客觀、為讀者服務的精神做事,在新的軌道為社會做出貢獻。未來如果有傳媒人借此序列上升做主要官員,也是很好的選拔人才的路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