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科研結合產業 助港創科展翅

2019-04-25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sc1.jpg

過去幾年,政府先後投放過千億元發展創科,包括推動科研、人才培育及促進初創,究竟成效如何?

香港在促進初創的努力可謂有目共睹。本地初創公司的數目由2015年至2018年錄得升幅接近7成至2,625間;對創業的投資也由2014年的8,000萬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11億美元,被評為全球初創增長速度第5高的地方。

本港初創蔚然成風,而且更不乏表現突出者。當中有7間初創如商湯和GogoVan更是出類跋萃,成為港產的「獨角獸」,相對鄰近的地區,如日本投入10億美元卻只有2隻「獨角獸」,香港的成績相當不俗。

香港的科研成就也舉世知名,在AI範疇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影響力(H-index)上,我們的AI研究全球排名第10;權威的「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今年1月的第33屆大會中,來自香港的論文錄取率達20.4%,居世界第5。

然而,在吸納科研人才方面,卻顯得有心無力。政府雖有撥款資助大學添置科研設備,並提高研究員的津貼 (學士學位研究員每月津貼由1.6萬元增加至1.8萬元),但相比內地城市如廣州、深圳等的大力闊斧,香港還是望麈莫及。

近年全球都積極爭奪人才,本港科研人才便成內地和外國機構的招攬對象,本地博士後研究員只要獲得深圳合資格的生物科技公司聘用,就可額外獲得每年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廣州去年10月發布新政,新引進的人才首年可獲100萬元的「安家補貼」。這些政策確實吸引,所以香港要吸引及挽留人才,便要再加把勁。

其實,除了「銀蛋」政策,政府還可以把科研結合產業,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造就生產並推出市場,讓科研人才可分享經濟成果。

今年財政預算案繼續在創新科技、智慧城市、培養人才方面投入超過450億元的資助,促成更多技術合作、產業互動的方案。而今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規劃綱要》,提出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並建設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的重要策源地,這正為本港的科研技術提供了出路,有助本港創科產業振翅高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