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誰能拯救年青人於成魔的邊緣

2019-06-19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raly1.jpg

過去兩星期,香港都發生超大型的遊行示威,主辦方分別聲稱有超過100萬及200萬人參與,這個數量,都是超出任何人士事前的估計的。

剛剛過去的星期日,我從港島東去銅鑼灣,正好與一大批身穿黑衣的遊行人士通車,從他們的言談中,我感受到,他們由這次社會運動得到很大的「成就感」,而這是激勵他們不斷上街的一種動力。因此我提出一種說法,「成功的感覺」是讓大批學生上街的重要原因,當然我不是說他們表達的訴求不值得重視,我只是說,「成就感」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動力。

近幾年,香港社會瀰漫一種什麼氣氛?香港被深圳超越了,香港在創新科技上發展滯後,東方之珠的輝煌不再,甚至很多人討論,香港還有沒有未來。這種氛圍對年輕人造成的挫敗感特別大,似乎有用的人都要向外發展,沒用的才留下來。但上個星期日的一場遊行,成功迫使特區政府暫緩修訂《逃犯條例》,雖然我相信大部分參與遊行的年輕人根本沒有看過修例內容,但這一役,他們成功了。因此我形容,剛剛過去的周日的第二場大遊行,猶如一場「勝利大巡遊」。

「成就感」是驅使任何人不斷去努力、挑戰的動力,但動力本身是中性的,既可以朝好的方向發展,也可以朝壞的方向發展。例如有人在運動場上得到成就感,不斷努力成為職業運動員。但筆者年青時就曾有一段迷失經歷,那時候我父母不在身邊,覺得孤單和挫敗,結果有一段時間,我連續幾次偷進學校偷取同學漂亮的筆和文具,每次偷一大袋。其實自己根本沒有用,偷回去只是扔掉,但這件事卻令我有了「成就感」,直至被學校發現抓去批評教育。年青人做事就是這麼簡單,這件事令他覺得有成就,「得咗」,就會有動力,至於這件事對社會的深刻影響,也許根本沒有考慮過。

中國人經歷過的十年文革浩劫,同樣是一群學生、年青人,開始的時候某些政治人物只是想利用他們的力量打擊某種勢力,但偏偏「紅衛兵」卻在這些批鬥老師、同學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感」,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死者多不勝數。

一個人向哪個方向走,取決於他在哪些方面找到了「成就感」,而那個方向對社會帶來的後果,往往是事後才知道的。因此,正邪之間、得道與成魔,只是一線之差。這幾日,依然有人不斷在網上鼓吹要再去衝擊政府,甚至有人發動「杯葛排擠警方子女」運動,要禍及妻兒。在此我不禁擔憂,香港年青人有太強的壓抑感,一旦在這些方面找到「成就感」而一發不可收拾,後果是極其嚴重的。這一刻,我已經不能期待政府再做什麼,只是希望每一個市民醒覺,拯救年青人於成魔的邊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