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吸取歷史教訓,平亂切忌冒進

2019-08-06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TEAR1.jpg

香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引發的亂局,至今已經近兩個月,不但沒有平息的跡象,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建制派內部也有越來越多不滿的聲音,認為特區政府軟弱無能,認為中央政府袖手旁觀,沒有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致使亂局愈演愈烈。因此不少人開始埋怨中央,為何還不出手、還不出動軍隊;同時埋怨港府,為何不對暴徒重錘出擊,為何總是驅散了事。

筆者認為,這些人要麼是不懂歷史、沒見過世面,以為天要塌下來了;要麼就是無間道,表面希望平亂實際希望香港局勢進一步惡化。所以,現在除了要慎防滋事份子和境外勢力,對於上述建制派內部的不理性聲音更要提高警惕,當局切不可受這種看似義憤填膺、實則鼠目寸光的言論所影響,打亂了既定部署,圖一時之快而急於平亂,結果造成長遠的巨大損失。

唐朝安史之亂,叛軍進攻首都長安,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堅守潼關要塞不出,叛軍久攻不下,本已打算撤兵,但是急於平亂的唐玄宗否定正確的堅守戰略,一再催促二人主動出擊,此時又有小人進讒言,本就對二人不滿的唐玄宗隨即處斬了他們。之後,唐玄宗又派名將哥舒翰鎮守潼關,哥舒翰同樣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結果又被唐玄宗一再催促主動出擊,無奈之下哥舒翰唯有硬著頭皮應戰。其結果就是官兵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唐玄宗倉皇出逃,天下大亂達八年之久,唐朝自此由盛轉衰。

中國歷史上的叛亂數之不盡,有成功的但絕大多數都是失敗的,但即使是失敗的,在開始時也是聲勢浩大、連戰連勝的。原因無他,很多叛亂在發生前都沒有人預料到,等於政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應對、布防、調兵遣將都慢了一拍,在初段自然是比較容易陷入被動局面。叛軍在決定造反時,都是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殺身成仁的決心,士氣通常都是比較旺盛的,而開局時戰事的順利,自然令士氣更加高漲。

但是政府掌握的資源畢竟遠遠超過叛軍,一旦冷靜下來後,只要沉著應對,叛軍的劣勢就會漸漸暴露。當局勢進入相持階段,叛軍的兵員補給、後勤保障都成了大問題。所以叛軍總是希望速戰速決,盡快與官兵主力決戰。因此但凡有智慧的政府,都不會在叛亂初期就和叛軍硬碰硬,只要守住一些戰略要點,就可以等叛軍自亂陣腳。而此時政府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定力、穩住人心,切不可因輿論風向而冒進。

至於港府為何對暴徒心慈手軟,道理就更加簡單了。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對於叛亂都是恩威並施,不會只是一味地鎮壓,更多的是強調教化。因為在政府眼中,叛亂者都是自己的子民,消滅他們無疑也是在削弱自己。所以政府的做法通常都是先撫後剿,以顯示國家的寬宏大量和籠絡人心,實在無法安撫的才會出兵剿滅,而且通常只誅首惡,對普通參與者都視為受到蠱惑才走上歧路,大都既往不咎。像秦朝那種對叛亂格殺勿論的做法,只會激起更大的民怨。

所以,現在無論中央還是港府的策略都是正確的,此前暴徒氣勢正盛,又得到民意廣泛支持,如果靠強力手段平亂,除了事倍功半,也難以令人心服口服。相反,現在暴徒的行徑越來越倒行逆施,已經開始引起民眾不滿,而且經過兩個月的連續行動,也已經開始出現疲態。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待彼竭我盈之時,待民意開始逆轉之時,才是出手的好時機,條件不成熟時急躁冒進,必然重蹈歷史上的覆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