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傳播是人與人的對話

2019-09-09
傅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AAA

fy.jpg

(2019年8月12日,傅瑩出席在寧夏銀川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

抽象地講,傳播主要是解決形象問題。國家形象與個人或者企業的形象有相似的地方,通常包括三個維度:一是,你是什麼、是怎樣的;二是,你說你是什麼、是怎樣的;三是,別人認為你是什麼、是怎樣的。 這三個維度的圖像重合,大致就能構成一個完整和客觀的形象。如果這三個維度的圖像有缺失或者差距太大,形象就容易被扭曲,或者缺乏說服力。

現在,外界把中國看作是影響國際形勢和世界走向的關鍵變量之一,非常希望了解中國的情況、中國決策者的想法和中國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想知道,中國強起來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什麼樣的戰略意圖?將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十年前,我在英國當大使,在大學和各種論壇講話時,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中國想向世界要什麼?能夠給予世界什麼?上個月我在北京接待一位來訪的英國議員,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由此可見,這可能是過去十年乃至未來十年,中國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大國,需要不斷向國際社會解答和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去回應的問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經過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成長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型經濟體。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也相應地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的成就世界上有目共睹,無論是贊成我們的人,還是不贊同我們的人,都不能不承認,中國的制度和治理是成功的。中國的成功,足以修改西方所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教科書,為人類追求文明和進步提供參考和借鑒。

現在外界關注中國,不僅是關心我們自身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想知道,一個不斷取得成功的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因為,這攸關各方切身利益和未來的戰略選擇。這些年來,國際媒體對關於中國的信息需求不斷上升,甚至可以說是存在一定的信息飢渴,外界對中國正面的評價很多,而且呈上升趨勢,同時,負面意見也不少。

近年美國戰略界一些人試圖把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者」,從經貿、科技到軍事、安全,擺出全方位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的姿態。美方甚至不惜破壞兩國正常的經貿、科技和人文往來。據說美國內正在出現以強硬和有效方式應對中國崛起的「政治正確」,對華戰略調整的動向比較明顯。然而,面對變化,中美學界的接觸和交流沒有停頓,一些對未來憂心忡忡的學者一再探尋,中國到底想要什麼?中國的真實戰略意圖是什麼?

毋庸諱言,隨着中國的崛起和美國霸權的式微,中國與美國之間開始出現利益上的分歧,雙方需要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如果說,在美國領導層和戰略圈子裡,有人試圖將兩國關係往大國權力之爭的老路上引,那麼在普羅大眾層面,如何對沖這樣的錯誤邏輯,如何消除廣泛的誤解和偏見?如何讓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公眾更多聽到和讀到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我在對外交流中,常感到一些人對中國的印象是基於不完整的信息,對中國的了解基本源自媒體和政客的二手說法。

最近與來訪的美國客人座談,他們往往是帶着各種疑問來的,但在聽取了中方觀點之後,雖說不完全認同,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比如,當我介紹了中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過程,包括從聽取人大代表和社會的建議選擇立法議題,到開展專業和社會諮詢、協商,再到形成草案後徵求社會意見,最終草案在人大常委會進行兩次到三次的審議和修改之後,提交進行表決通過等等。這些常識性的東西對他們卻很陌生,一些美國訪客當場表示,希望能邀請我們去美國巡講。他們認識到,中國既然取得這樣的成功,其制度、政治和治理方式必然有成功的道理。他們希望中國人能更加主動和廣泛地向世界介紹自己的情況。一位美國前政要對我說,中國現在是大國,如果自己不講,就會有人代替你們講。

中美關係處在轉折的關頭,是邁向冷戰,相互為敵?還是通過有效溝通,建立新型關係?兩國領導人商定的目標是構建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但如何才能成功地將兩國關係引入這樣的軌道?這取決於兩國在每一個重要的利益和分歧問題上的選擇,也取決於兩國和兩國人民能否準確和客觀地彼此了解和判斷。而中美關係未來的走向也必然會影響到世界的未來。

在這個過程中,構建溝通和促進理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基辛格以他豐富的經驗,在《論世界秩序》一書中也談到,擁有及時溝通的能力至關重要,尤其在危機情況下,需要向外界提供關於事件和相關政策的可靠信息,以避免由於誤解而導致衝突。

今天,當中國已處於國際博弈的前沿之際,我們尤其不能忽視國際關係變動中的輿論因素,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自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輿論既可以朝積極的方向影響政策的選擇,也可以朝消極的方向裹挾判斷。越是在國際關係出現困難的時候,我們越不能放棄溝通,越不能輕視輿論和傳播工作。

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在當今世界,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夠大。我的體會是,話語權不是被賦予的,而是需要去贏取,如果我們能對已經擁有的話語權用好、用充分,就能不斷贏得更多的話語權。

說到傳播,其實就是做人的工作,是人與人的對話和交流。中文講究結構和內容的完整性,我們寫文章喜歡疊床架屋。我體會到,面對公眾講話,重點在於溝通,在於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一次哪怕只講一個問題,講明白了,能說服人,就實現了傳播。

國際傳播並不等同於自我表揚,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推進得這麼快,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的制度優勢恰恰在於,黨和政府不僅有面對問題的勇氣,而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國際傳播中不需要迴避問題,也不怕別人批評,重要的是能夠說明我們的政策意圖和目標是什麼,面對的挑戰是什麼,解決問題的努力有哪些。當有人提出疑問的時候,恰好是傳播的好時機。

正所謂大國政治無邊界,大國國內的發展和變化必然會引起國際上的關注,這是國際政治的重要內容。中央對當今世界做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論斷,而中國處在變化的中心,既是變化的牽動因素之一和關鍵力量,同時也受到各種新變化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需要把握好自身,做好內功,為提高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國遊客缺席,對中國來說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不會像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或冰島,因為泰國、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遊客。目前,中國遊客國內旅遊的支出比2019年更多。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有許多企業依賴外國遊客,少了外國人,意味說,中國失去向外國人展示積極形象的機會,當地導遊收入也銳減。

    銀鳴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