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反修例「CNN效應」

2019-10-08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C1.jpg

香港自6月9日爆發大規模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大遊行後,社會就一直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近來的示威衝突甚至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至今已持續四個月的社會運動中,各大媒體的現場直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難免令人聯想起傳媒學上的「CNN效應」。

1991年,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通過衛星每天24小時滾動式報道波斯灣戰爭,吸引了許多美國人呆在家中收看電視新聞,導致國內消費減少;同時,美國政府官員也通過觀看CNN電視節目了解戰爭情況,進而決定了對外決策,以至後來,有人把這個現象稱為「CNN效應」。

若仔細觀察這次香港的反修例風波,也不難看齣電視、報紙和網媒的直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譬如,以往暑假是香港零售業的旺季,但接二連三出現的大型反修例示威活動,令社會變得不穩定。除了遊客大幅減少,很多港人都說天天看電視直播,心情低落,消費意欲大受影響。

根據港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零售數據,今年8月份零售銷貨總值暴跌23%,較2003年沙斯高峰時下跌15.2%更加嚴峻。香港的零售、飲食、酒店及旅店業的就業人口大約有55萬,隨着港人的消費意欲持續疲弱,這批數十萬計的打工仔的收入以至飯碗,恐怕將受到極大影響。

另一方面,從過去四個月的局勢來看,香港媒體在電視及網絡屏幕上持續不斷地播放示威畫面,也經常牽着抗爭者和特區政府的鼻子走,影響了整個事件的變化。這個「CNN效應」的影響力更大。

比方說,反修例運動在6月初爆發後,部分示威者出現連番暴力行徑,尤其是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打傷警察,引起一些溫和的市民不滿,民意開始反彈。但到了7月21日,許多人從媒體直播中看到一批白衣人在元朗西鐵站內襲擊市民,民意隨即又大逆轉,呈現一面倒地同情和支持示威者。

到了8月14日,大批示威者前赴香港國際機場聚集靜坐,築成人鏈阻止旅客登記、離境,迫使機場管理局宣布取消大部分航班。這個運動成功癱瘓了機場,但也在香港以至國際社會產生了極為負面的效果,令支持和反對示威者的聲音重新出現平衡。

大致上來說,香港各大新聞媒體不間斷地對反修例示威運動作現場直播,讓市民如置身現場看到衝突場面,有利於社會對整個運動或事件真相的了解,但同時也給香港社會帶來一些弊端。

首先,各大電視、報紙和網媒為了搶佔收視率,紛紛採取「炒作」策略,集中直播運動期間最危險的場景,在某個程度上營造了一個過度危機四伏的假環境。

在媒體廣泛報道和過度炒作之下,很多港人生活在惶惶不安中,心理負擔沉重,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透過媒體的直播全天候接收不同種類的信息,一度出現了自殺「傳染效應」。

其次,處在新聞實時報道中,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去思考,作出反應的時間被壓縮。在此情況下,媒體對示威運動的直播,有時反而可能扮演對運動推波助瀾的角色。

香港地方小,交通方便,這個問題尤為嚴重。據我接觸的一些示威者反映,當他們從電視滾動新聞中看到警察在示威現場毆打示威者,往往會冒起一股無名火,憤怒地趕赴現場支援示威者,令運動的參與者及觀眾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其實不再僅僅是事件的觀察者,而變成了運動的參與者。

更甚的是,香港網絡發達,很多自媒體的人士喜歡在大大小小的示威運動中拿着手機做網上直播。不過,他們往往是根據主觀意願,通過鏡頭即時描述事態發展。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事件的真相往往因為立場和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在今天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的直播其實有時未必能夠呈現完整的真相。

不消說,媒體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應該是旁觀者,如實報道事件的進展。但在當前高度政治化的香港社會,媒體各有各的立場,以致直播也難免充斥着各類政治動機。在「CNN效應」面前,如何謹慎看待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直播也至關重要。

 

文章轉載自《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