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拉開帷幕

2019-10-28
 
AAA

12222.jpg

為期四天的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今天在北京拉開帷幕。會議的主要議程包括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代表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早在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勾畫出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並首次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設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六年過去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它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意義和作用,它將如何推動包括中共自身改革在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等等,正是這次四中全會要討論和回答的問題。

有輿論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讀為繼農業、工業、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後,中共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這個解讀比較貼切。不同的是,前四個現代化主要在物質或生產力層面,「第五個現代化」則是強調製度或生產關係層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物質或生產力層面的巨大進步舉世矚目;但在制度和生產關係層面的進步相對較慢,以至於給人留下經濟與政治改革不匹配的印象,令中國的政治、社會制度缺乏說服力和吸引力。

這種差異的產生固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因素,但中國各方面制度和體制中也確實存在權力缺乏監督制衡等諸多弊端,以權謀私、社會不公、利益集團固化、個人權利受損等現象仍廣泛存在。制度和體制的弊端,以及各級官員普遍存在的能力與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一直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障礙。

在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升之後,中共開始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藉此證明除西方制度之外,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也是可以達成現代化目標的一種模式。

10月24日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定位於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並披露了「三步走」的總體目標:到中共建黨100年(2021年)時,中國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中共建國100年(2049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這一總體目標與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現代化「三步走」目標相呼應。在具體內容上,預計四中全會將審議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將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中共自身建設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等多方面內容。中共也將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有消息說,四中全會或將討論高層重大人事變動。不過從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政治安排和高層近期動向看,這種可能性較低。

儘管中共中央全會有權決定包括政治局常委在內的人事變動,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共都是通過五年一屆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選出新的中央委員會,再由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第一次全會上選出中共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過去30年,除非有現任政治局委員涉及腐敗等問題落馬,比如陳希同、陳良宇、薄熙來、孫政才,或者現任政治局委員或常委去世,比如謝非、黃菊,中共中央全會還沒有討論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成員變動的先例。

四中全會是去年3月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時隔一年多之後再度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這次全會肩負着擘畫「第五個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任,應該不會讓其他因素沖淡這一主題。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政治局會議是否也和國務院常務會議一樣減少了,還需要更多數據和信息來支撐,政治局會議在中共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會不會變化也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層決策流程和模式已隨着政治現實的變化而轉型,中國不會有新的「習李時代」,政治局集體決策也成了過去式。在核心地位充分鞏固、最高領導人的決策指示能被無障礙貫徹落實的新時代,政治局開會次數少了一些,也在意料之中吧。

    楊丹旭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