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精神健康科技潛力不容忽視

2019-11-18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tech1.jpg

香港現正經歷前所未見的困局,社會充斥著鬱結和不安,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令人憂慮。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巴瑞特教授(Lisa Feldman Barrett)指出,鬰結的社會氣氛影響深遠,可令腦部神經元受損,不但引發各種腦部疾病,如柏金遜症、腦退化,還會令免疫系統失調,造成不同的慢性疾病和如糖尿病、腦退化、癡肥和濫藥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越來越多人關注精神健康,坊間出現了不少可改善精神健康的產品和服務,研究機構CB Insights估計,針對個人精神健康的產業佔全球價值約3.7萬億美元。最近,有車廠利用人工智能偵測乘客的情緒,並按乘客的狀況調校不同的香氛、音樂、燈光、溫度、座椅角度,以改善乘客的精神狀態。另有航空公司和初創合作,為乘客提供引導冥想節目,以及引人入夢的播音服務。

類似上述的精神健康科技和產品相繼面世,主要投資歐美初創的White Star Capital的數據顯示,這類科技在2017年獲得的創投基金雖僅有3億多美元,但到2018年已躍升至近8億元,不少人看好精神健康科技的發展。

目前,精神健康科技大致分為六類的應用範疇,包括:1)電子計算認知行為治療(CCBT)——主要透過手機程式協助患者以如冥想等方法,改變負面情緒和行為;2)電子治療——以文字、圖片、視頻、通話等方式提供治療;3)專業人員的工具——以軟件協助提高醫療人員的工作成效;4)一般消費者的工具—協助患者制訂生活目標、管理日程,提供改善情緒的方法;5)硬件——透過各種技術裝置,收集患者的生理數據,協助監察和調整療法;6)人工智能——運用人工智能,在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個人化的服務。

精神健康科技的發展潛力龐大,可成就無限的商機。同時,我更希望各界能夠善用這些創新科技,為香港現時的困局謀求破解之道,令我們的社區回復生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