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沙田傳統婚嫁文化

2020-01-23
 
AAA

 9c3a69e8-0700-4fc7-bf70-3f72f85de1b2.jpg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葉德平博士

《禮記》:「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事實上,無論君子平庶民,都十分重視婚禮;它既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人們延續血脈的重要儀式。

「婚禮」?「昏禮」?
婚禮,在古代又寫作「昏禮」,因為古代婚禮多在黃昏舉行。黃昏是陰(晚上)、陽(白天)交替有漸之時,而婚禮正是合陰陽二位的儀式,故此古人在黃昏舉行婚禮。《禮記・昏義》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都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大事,過去,它既合「二姓之好」,也是傳宗接代的重要一環,故此古人說「昏禮者,禮之本也」。

婚禮習俗儀式
古代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據《說文解字》,「媒」,「謀也,謀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妁即是今日之「媒人」,是負責撮合男女兩家的仲介。古時,又稱「月老」、「冰人」、「伐柯人」、「紅娘」等。古代婚禮儀式,男女雙方的父母和媒妁均須參與,而其中主要包括「三書」、「六禮」。「三書」是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則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個禮法程序。

時至今日,婚禮的儀式習俗逐漸化繁為簡。「三書六禮」是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它除了給予男女雙方(包括其親屬、朋友)一份「儀式感」外,還給予了他們一份「保障」。現代的婚禮儀式已與從前大不相同,但同樣保有一份「儀式感」,而更重要的是那份「保障」更猶勝當年。男女雙方需要簽訂結婚證書,一份自己保管,另一份交到婚姻登記署存檔,並受《婚姻條例》保護。

沙田傳統婚嫁文化
到了現代,因應時間、空間的限制,婚禮的文書禮儀已化繁為簡,然而在不少的沙田鄉村仍然可以看到「三書六禮」的明顯痕跡。為了讓區內青少年及社會普羅大眾認識「沙田傳統婚嫁文化」,「沙田藝術文化推廣委員會」在2019年年中展開了一個名為「沙田傳統婚嫁文化研究」的計劃,邀請了筆者擔任計劃統籌。而這計劃是由沙田民政事務處協辦,並由沙田區議會贊助。

是次研究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兩個口述歷史工作坊、一連數個月的實地考察和口述歷史紀錄,以及一次的沙田傳統婚嫁習俗重現。筆者教授一界學員,從文獻開始發掘相關的歷史資料。同時,也帶領了他們到區內村落實地考察,以口述歷史的方法紀錄史料。

是次研究計劃最特別部分是「沙田傳統婚嫁習俗重現」。在沙田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火炭村原居民代表暨沙田文化藝術推廣委員會委員鄭志興先生和田心村原居民代表蔡醮喜先生兩位的指導下,一眾學員以實驗形式,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重現了「沙田圍頭村落婚嫁儀式」中三個重要環節:「上頭」、「圍轎」和「告祖」。當日,蔡醮喜先生還邀請了田心村麒麟隊親臨助慶,把整個「沙田傳統婚嫁習俗重現」推向高潮!

aec28e5d-5a2b-4915-9133-4ee0c11b82c1.jpg

兩位同學穿上由冠南華裙褂贊助的傳統衣飾,體驗沙田婚嫁習俗

b3c6f5ba-3ca8-4cfb-85bd-f55d442b7f89.jpg

蔡醮喜村長邀請了田心村麒麟團現場助慶

IMG_9132.jpg

蔡醮喜村長借出蔡氏祠堂作為「重現場地」

IMG_9140.jpg

鄭志興村長負責上頭儀式

 

延伸閱讀
  • 近年,香港流行一股文字研究熱潮,無論是北魏魏碑體的霓虹燈招牌還是街邊監獄體的路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士前來打卡。可惜,隨着一個個霓虹燈牌的拆除,一個個電腦字體取代原有入木三分的書法字體,剩下來的城市的記憶也逐漸消逝。本文淺談相同命運的花牌紥作,述說它在香港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望能加深讀者對花牌的認知與興趣。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