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從「一國兩制」到「一港兩國」爭議

2020-04-13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56444.jpg

上周六(4月4日)是清明節,也是香港《基本法》頒佈30周年紀念日。按照中國人逢五或十就要慶祝的傳統,中國政府在這一天本應舉行紀念活動。但近來冠病疫情肆虐,加上當局又在同一天舉行全國哀悼活動,當日的《基本法》紀念活動自然不了了之。

北京在香港的最高官方機構中聯辦,當天也只有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官網撰文,探討《基本法》在香港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強調要進一步維護《基本法》的憲制秩序,同時增強港人的國家意識。

眾所周知,香港《基本法》的實施以及其提倡的「一國兩制」理念,本來是鄧小平為了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的,後來在1990年4月4日經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區成立當天生效。一晃30年過去了,當年的《基本法》制訂者恐怕沒有人能想到《基本法》在香港落實的難度這麼大。

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各界對《基本法》的核心「港人治港」理解不一。譬如,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這裡所說的「高度自治」程度到底有多大?

從北京的立場看,《基本法》寫了許多港人的權利與自由,但「一國兩制」的核心為「中央授權下的高度自治」,其中包含了幾個重要的政治原則,即國家對香港擁有主權、香港的高度自治權力來自中央授予、高度自治不等於完全自治等。

但是,香港民主派雖然宣稱接受「一國兩制」,卻認為香港擁有「一國」之下的完全「兩制」,中央不得干涉香港的自治。

香港回歸22年多以來,政治紛爭持續不斷,根源就在於大家對「一國兩制」有不同的理解。香港民主派強調「兩制」,這種理解在香港社會掌握了較大的話語權;北京則強調「一國」,並且對香港泛民談及「一國兩制」時沒有國家意識感到憤怒。

然而,雙方的爭議尚能建基於「一國」的原則,分歧只在於對中央和特區權力關係的理解。反而是近年來,越來越多民主派人士不再擁護《基本法》,轉向探討香港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可能性。

這個改變的轉折點發生於2008年,當年正好是香港人國民身份認同的最高點,但在其後12年急劇下滑,並且漸漸形成港獨意識。

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大致可以導源於兩個原因。在經濟方面,近年陸港兩地經濟加快融合,港人和大陸遊客摩擦不斷,促使港人本土意識進一步萌芽,開始排斥中國人身份。

在政治方面,近年香港發生普選風波,不少港人認為中央政府的「831決定」(人大就香港政改的決定),證明「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只是一紙空話。傳統泛民長期抗爭的失敗,掀起港人對政治身份認同的探討,並促使一部分人反思過去的爭取方式是否落後?香港人的前途是否只能受制於中國大陸?

不少港人開始尋索新的範式,質疑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管治的正當性,進而不認同《基本法》。在去年的社會運動中,越來越多港人傾向接受武力抗爭,支持香港脫離中國管治,走向獨立。有關香港政治的爭辯也慢慢從「一國兩制」走向「一港兩國」。

從事香港研究工作的朋友透露,根據其不公開的民調,港人支持香港獨立的比率一直在單位數徘徊。去年反修例運動後,有關數字急升至一成多。這個比率在年輕人群組中更高。按此發展下去,香港「一國兩制」的前景堪虞。

在務實的港人群體中,恐怕沒人會支持香港獨立。但港人對港獨的支持比率不斷提高,無疑是一大警訊。在香港《基本法》頒佈30周年之際,北京或許應多點了解香港社會的實際民情,並作出更準確的回應,以免香港再次陷入新一輪政治動亂。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對於英國等國通過舉辦所謂「香港媒體自由」活動,肆意就香港特區保障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權利和自由的情況大放厥詞和汙衊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特區政府強烈譴責及反對有不同海外機構和媒體就涉及黎智英的相關案件所採取的執法行動及法律程式,作出誤導言論和抹黑,認為有關言論是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和香港特區法院行使獨立審判權「作出公然的政治干預」。

    楊莉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