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初創憂慮營商前景 政策支援迫在眉睫

2020-06-03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START1.jpg

隨着環球經濟不穩,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永無休止的社會運動雙重夾擊,本港經濟已承受不少下行壓力。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下,初創企業營商前景不但一片愁雲慘霧,當中大部份更哀鴻遍野,情況令人擔憂。較早前,多間顧問及調查機構不約而同地指出本港初創均面對「資金鏈斷裂、融資難、裁員潮、營商環境轉差」四大難題。例如:顧問公司Startup Genome的調查發現,近四成受訪初創已裁員,即使著名旅遊預訂平台「獨角獸」的KLOOK,亦在4月開始對約二百名員工進行裁員或要求放無薪假;本港金融科技初創Oriente亦已裁減20%員工。此外,幾乎所有(約97%)受訪的本地初創都對營商環境不感樂觀,有兩成更有意撤離香港業務,改為開拓海外市場。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的數據亦顯示,去年香港初創融資只有98億港元,較2018年大減近四成。而民間智庫Innovate for Future亦指出,在本港3000多間初創企業當中,有部分已15個月缺乏新融資,出現財政困難,對營運生態造成重大打擊。

事實上,近年政府已大力扶持初創發展,自創科局成立五年以來,已先後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根據投資推廣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在香港的初創有三千多間,較2018年上升21%;聘用員工超過1.2萬,較2018年增加近三成,即使環球經濟陰睛不定,本地初創的數量卻迎來高峰,去年上半年資金募集的金額更屢破記錄。在今年5月底,科技園公司更舉辦了首個網上「創業培育計劃及STEP計劃」畢業典禮,參與初創達破紀錄的108間,當中八成是本地公司。而截至今年,累計有逾700間初創於科技園的培育計劃畢業,可見發展非常蓬勃,成績有目共睹。因此政府必須致力支援本地初創,以免前功盡廢。

其實,經營環境自去年下半年起已相當困難,當中初創尤甚,近月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令情況雪上加霜。有見及此,特區政府設立的「防疫抗疫基金」提出為科學園、工業邨及數碼港的租戶及初創寬免六個月租金,預計能惠及1 800個租戶。然而,上述措施未能有效解決初創面對現金流或融資壓力,協助保留創科實力和挽留人材,更枉論為日後重新啟動行業的發展增添動力。我認為特區政府的支援措施應分短、中、長期,以達致不同效果。

據知,許多成立不久的初創,在疫情下均面臨資金鏈斷裂、融資進度緩慢、金額較以往少等問題。政府應考慮提供更多救急的財務支援,例如短期的應急錢、五年免息貸款等,協助初創渡過艱難時期。

就中期而言,由於過往創科項目能成功「落地」即商品化的個案甚少。主要問題是局方保守的取態令大多申請未能通過基金計劃審批,以致錯失不少發展良機。立法會《財政預算案》開支預算的文件指出,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申請審批成功率持續偏低,例如:「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於2016至2018年度的獲批項目比例不足一半;「院校中游研發計劃」於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的獲批比例更不足兩成。要成功撥亂反正,政府應以破格思維,考慮重新審視現時各項基金計劃的審批程序,勇於採用及加強採購本地研發成果,擴大創科市場和氛圍,為初創日後面向大灣區作出準備。此外,局方可考慮設立專責跨部門合作框架,定期召開會議監察創科政策是否切實執行,並為初創提供團隊支援,協助初創因應不同環境作出適當轉型或調整業務策略,令初創能順應世界潮流,站穩陣腳,再蓬勃發展。

由於本港欠缺長期的投資基金,如主權基金等,令初創集資困難。特區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從「未來基金」中撥出220億元成立「香港增長組合」,投資「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和項目。長遠來說,我寄望「未來基金」可集中領投一些具潛力的本地高新科技項目,積極支持本地初創,藉此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