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漢宗:也從駱惠寧劏房家訪看黑暴攬炒的深層原因

2020-10-02
區漢宗
資深傳媒人
 
AAA

32323.jpg

10月1日是國慶日和中秋節,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出席國慶活動後,到港島和九龍區探望市民,包括到深水埗一個70平方呎的唐樓劏房探訪市民徐天民,與徐天民親切交談。徐天民說,駱主任言談間處處流露對香港基層民生事務的關心:「駱主任同我講,中央政府同香港政府都會諗辦法去解決(香港住屋)問題。」

徐天民本是一名酒樓主管,去年暴亂中失業,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後失業。新冠肺炎疫情後,工作更難找,現時徐天民只能靠做一些地盤散工過活。經濟不佳,徐天民的女兒找不到工作,妻子又體弱多病。一家人失業蝸居在小小房間,光是租金水電一個月就要5000多元。為了節省開支,徐天民不得不將妻女送回湖南老家生活,自己則留在香港繼續捱。

香港樓價貴到令人匪夷所思。今年1月20日,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2019年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10年登上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榜首,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由2018年的歷史高位20.9倍,輕微回落至2019年的20.8倍,相當於一個家庭須不吃不喝20.8年,才能買得起一間住宅。香港樓價全球最貴的同時,居住環境全球第三差。香港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居住擠迫指數全球排第3,僅次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和印度孟買,劏房僅得49.6平方呎,當然更不人道。香港貴為國際大都會,居住環境之差實屬恥辱。

面對公營房屋長期短缺、申請設限及排期緩慢的無奈,而樓價的升幅令港人望洋興嘆,再加上經濟轉型失敗,社會流動停滯,工作不確定性高,中產塌落種種因素,助長各類私人租往房旺盛發展,比如籠屋、陽台屋、貨櫃屋、棺材屋、水管屋等,其中劏房已算是「較好」的「居室」了。尤有甚者,香港仍有六千名籠屋床位租客,在地獄般的居住環境中捱日子。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早年曾委託的調查機構在2013年推算,本港在2013年有6.7萬個劏房單位,住戶人數逾17萬,其中二萬多人是14歲或以下的兒童,半數家庭沒資格申請輪候公屋。調查又顯示,半數劏房衞生及安全環境欠佳,欠廚廁甚至食水供應,部分單位劏出逾10房。但是,到2018年香港劏房已增至近9.3萬個,「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調查發現,劏房不但愈住愈貴,還愈住愈細。根據港府資料顯示,本港約有23萬多人居於劏房,有百分4.5%的劏房更住了5人或以上,甚至有部分行政專業人士也需要住劏房。劏房亦沒有最細,只有更細,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已僅得49.6平方呎,只是一張乒乓球桌的面積。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公布2019年香港劏房租金指數,指數不跌反升,香港劏房綜合指數為443,較去年上升7.7%,較2018年同期的全港私人住宅各類單位租金指數上升5.8%為高。劏房租金2018年平均月租4509元,2019年升至5,030元,較2018年上升4.8%。居於劏房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3,500元,低於全港家庭住戶的中位數25,000元。劏房住客每月於交租後的生活費,只剩下約8,470元。

香港樓價全球最貴,居住環境第三差,難置業成為「港獨」思潮滋長的社會土壤。修例風波引發的黑暴攬炒的成因錯綜複雜,正視「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早已成為社會不同階層為這場風波謀劃出路時的共同話語,中央也開始意識到這是修訂風波的病根之一。去年9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評論,指「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評論的結論是三個月來之所以許多年輕人捲入反修例風暴,「住房,正是重要根源」;新華社去年9月13日也發表評論稱,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住房問題,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徹底消除社會動盪的病根」。

劏房戶居住環境惡劣,是香港近二三十年經濟運作模式的後果,外判制度把低下階層的勞動價值貶低,高租金令中小企業壓縮工資支出,基層人士工作辛苦但金錢回報不斷下降,以致貧者愈貧,勞動者可動用的金錢不多,碰上游資推高樓價和租值,基層市民在雙重壓迫下,無奈退到劏房捱下去。

世界各類組織的各類指數,往往反映出香港是全球最不快樂、對年輕人最不友善的城市。社會上升通道堵塞,「學歷通脹」加劇,年輕人難置業、難結婚,瀰漫悲觀情緒,很容易激進,甚至走向極端化,令整個社會充滿怨氣和戾氣。

香港大學畢業生入職薪酬連年下跌,有機構研究發現,20年來香港大學生薪金明顯貶值,起薪點中位數較20年前下跌17%。香港年輕人的實際收入顯著下降,不管他們如何努力,也難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靠父幹」或發橫財,年輕人單靠自己的努力置業幾乎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年輕人對前途悲觀,對未來失望,意志消沉,而且他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不幸視為社會不公,甚至歸咎於回歸、歸咎於內地,很容易受到反對派政客的蠱惑。參與違法「佔中」和修例風波引發的黑暴攬炒的大多是年輕人,而香港各個大學則成為「港獨」思潮的搖籃。除了外國勢力的干預和反對派政客的策動外,年輕人難置業、難結婚、難生育,勤奮工作改變不了命運,結果就成為「港獨」思潮滋長的社會土壤。「黑暴攬炒」一詞可圈可點,就是玉石俱焚、同歸於盡的意思,大有「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之意味,這引發了香港許多度日萬般艱辛甚至處於絕望狀態的年輕人的共鳴,這才是香港黑暴真正的深層和基礎原因。港澳辦發言人今年5月指出:「黑暴勢力同情者越多,香港付出代價就越大。」此話也可以說成:「年輕人越是對前途悲觀,黑暴勢力同情者就越多,香港付出代價也就越大。」

香港的住房困境,是香港真正的深層次問題所在。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今年6月8日在紀念香港《基本法》頒布30週年網絡研討會上說:「香港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困擾基層民眾的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或者利益階層固化、年輕人向上流動困難等社會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此話說得不錯,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沒有離開政治的經濟,也沒有離開經濟的政治。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香港國安法,在政治上讓香港結束了「港獨」倡狂、「黑暴」肆虐的動盪局面,使香港免於墜入「顏色革命」的深淵,迎來了由亂轉治的重大轉折之後,聚焦香港經濟和房屋的深層次問題是應有之義。

要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是沒有辦法,只是特區政府從來不敢動搖地產霸權的根本利益,一直蹉跎歲月,結果曠日持久,積習難返,愈來愈嚴重。只要港府下定決心,不再維護地產霸權的利益,大量供應土地,房屋問題不難解決。港府提出公私營合作,發展逾1000公頃私人農地,將其中部分撥作資助房屋,這是覓地建屋最快最佳方法。發展商開發農地需要補地價,政府提供合理誘因,只要堅持依法辦事,保持高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即可釋除公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加快覓地建屋,滿足市民住屋殷切需求,相信社會可理性接受。在土地供應不足情況下,公私營合作增加土地是雙贏的局面,最重要是補地價機制做得公平公正,以免政策向發展商傾斜。

地產商也要考慮一件事,現在地產商的農地土地儲備是有期限的,香港只是50年不變,如果在限期之前沒有補地價,過了50年限期,到時的政府是有權收回那些農地,毋須付出任何賠償。因此,地產商不可將農地儲備長期奇貨可居。

現實是閒置農地及棕地上千公頃,只是政府不肯收地廣建公營房屋,僅視若無睹地重覆「土地不足」。卻在過度聚焦在花費巨資填海造地。實際情況是在已有的陸地上有不少方法創造住宅單位,例如改建空置政府建築、增加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和錦田南的地積比、市區重建時增加地積比、用好農地棕地、收回高爾夫球場、在蓮塘口岸及連接道路範圍規劃新發展區等等,方案數不勝數。

如果香港有1000萬人口,才真的有需要考慮在大嶼山以東填海。如果是為了興建房屋而填海,其實是倒錢入海。顧問說填海要4000億,做完可能就要8000億,甚至更多乃至一萬億去建人工島。一萬億不如用在扶貧更好,特別在黑暴和疫情蹂躪下許多市民像徐天民一樣失去工作無以為生。打個比喻,有很多雞、鴨、鵝可以吃,無需要殺鳳凰、孔雀、仙鶴;有大量柴枝可用,無須煮鶴焚琴。最簡單解決土地辦法,就是地產商補地價,因為地產商手上最多農地。

早前有傳北京有意借「桂山島計劃」助香港一把,方向是將香港部分大型公共設施如赤柱監獄、壁屋監獄、貨櫃碼頭、棕地廢車場等搬往島上,以騰出的香港土地建屋。研究計劃最終是否成事仍屬未知之數,但中央要求港府設法盡快舒緩港人住屋問題已嚴溢於言表,且看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有何回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全國人大的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建議內地政府允許港府整體購買內地大灣區城市閒置商品房作為香港公屋,解決香港基層市民住房困難。
    吳秋北的建議,涉及幾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第一個自然是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即港府在內地盤下整個小區之後,港人在裡頭犯法,究竟是歸誰管的問題。

    陳凱文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