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龍:拆牆鬆綁將工廈變數據中心 為香港在劣勢中殺出新經濟之路

2020-10-07
蔡裕龍
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
 
AAA

323.jpg

文:蔡裕龍

施政報告下周發表,疫情下全球城市往來受阻,如何以創科帶動更多經濟發展相信是其中一個重點。大數據時代來臨,數據儲存服需求殷切,近年投資在亞太區數據中心業務的金額達57億美元,比之前多逾7倍。本港數據中心市場發展迅速,有顧問建議釋放更多專用地來滿足急增的需求,但香港房屋供應大落後人所共知,當新居屋也興建在偏遠皇后山旁,現時一有土地必優先考慮起住宅,要破困局應善用現有資源,簡化申請改建工廈作數據中心的繁複官僚程序,放寬資格及批核條件,令更多現成工廈可「快改快用」,絕對比覓地興建新數據中心划算得多。當然,最重要是政府切勿干預市場運作,只集中做支援配套,防止再出現科技園被指縱容數據中心分租事件,確保業界良性競爭,香港才有望跟得上全球數碼化之步伐。

戴德梁行今年首季發布《全球數據中心市場》研究報告,為全球38個地區數據中心市場進行評分,前十名中只有新加坡屬亞太地區,香港排20位。該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香港在亞太區最具吸引力數據中心選址排名中位列第4,在新加坡、悉尼及東京之後,優勢是低稅制、天然災害因素低,而光纖速度、市場規模、電力價格排中游位置,最大缺點是高地價。該行又指,香港工廈很少適合改裝作數據中心,事實是否如此?

2011年時任商經局局長蘇錦樑在網誌撰文,指數據中心是現代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同年政府成立「數據中心促進組」。小組網頁指出,在香港設置數據中心的選址途徑有多種,包括改裝現有工業大廈、在政府售賣的未發展之土地上設置、在公開市場購買或租用土地/樓面空間,特別強調本港許多現有的工廈,樓底高、樓面負荷量大和樓層間隔具彈性,可改裝成為數據中心。其實此隸屬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小組,8年前已推出措施鼓勵業界利用現有工廈發展數據中心,但有關措施只是免收改裝豁免書之費用等等,令申請改裝數字一直偏低,成效不彰。

本港約有1,800多幢工廈,私人分層工廈的可用總樓面面積為1,640萬平方米,約為全港私人寫字樓總面積的1.4倍。2016年施政報告中,時任特首梁振英提出本港再工業化計劃,地政總署聯同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進一步簡化發出改裝工廈豁免書的程序,希望可加快審批新申請。搞了8、9年,直至今年3月,成功申請改裝作數據中心的個案仍只有30多宗,業界仍有一大堆「作業備考」要跟從,當局亦限制所有改建工程必須在豁免書批出日起計的3年內完成。

買地起數據中心呢?香港寸金呎土,早前中國移動就以破紀錄56億元投得火炭工業官地發展數據中心,日後出租的話,租金也不菲。相比之下,如想香港數據中心發展更加健康,將全幢或部分工廈改裝明顯更切實可行,一來可善用現有資源,二來亦有利業界中小企營運,前提是政府要將僵化程序規範拆牆鬆綁。事在人為,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馮德聰早前受訪時曾明言,「只要互聯網接到,我set(數據中心)喺邊都可以」,理論上如果可將5%的工廈改裝,已能釋放90幢工廈供業界使用,大大增加業界發展空間。

疫情衝擊下,亞太區數據中心投資由年頭至今的交投量仍達14.3億美元,達去年總數的56%。隨著5G及AI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必然帶來更快、更密集的數據流量,數據中心容量的需求勢必激增。此時政府需明白自己的角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應落實更多有利創科發展的實際政策,包括由「數據中心促進組」將窒礙發展的因素掃除,同時要求掌控工業邨用地的科技園致力營造業界公平營運環境,這樣行業前景將一片光明,為香港在劣勢中殺出一條新經濟之路。

 

作者簡介

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接近年,業務需要遊走中港、歐美各國會見企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工作繁忙透過旅行和運動減壓,也對飲食講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