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管弦樂和民族樂器合奏的風采

2020-11-04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MUSIC1.jpg

香港長久以來被外界稱為多文化匯聚的城市,傳統中國文化和具現代風格的事物碰撞下,展現出獨有的香港風姿,體現在建築、食物、電影等層面。至於香港的音樂,也有不少經典作品是以中西樂器混合演奏,使香港音樂構充滿地道風格。

宏觀地說,西方音樂配上其他民族樂器合奏的作品不在少數。舉個例子,日本有一種叫「演歌」的歌曲,既不是傳統音樂,也與流行曲有些差異。「演歌」一般是以「四七拔」,即是只用A、B、C、E、F五個音階編成旋律。當中,B、C和E、F之間是相差半個音。兩組半音,加上一個A音,旋律裡面就有許多升半音、降半音的部份了。不過,也有一些演歌作品是加上了其他音階的。

演歌據說在日本明治、大正年間(約公元1910-1920年代)面世,鑒於當時政府限制人們公開演說,然而唱歌則不受限制,故此有些人改以唱歌來抒發對時事的看法,所以「演歌」一詞便是來自「演說」。後來演歌經過幾番革新,內容由諷刺時弊,發展至涉及多種內容,例如日本名勝風景、愛情、離別。演歌面世的背景,是維新運動開展了一段日子的日本,當時傳統與現代價值交錯,生活在都市裡面的人崇尚歐美,但另一方面主流藝術仍然沒有脫離傳統風格,或者是這個背景,演歌集結了西方的樂器加上日本傳統樂器,例如日本箏、尺八、三味線、太鼓等等演奏,發展成為獨特的音樂種類,至今仍有不少新作品推出市場。演歌歌手石川小百合主唱的《越過天城山》更是多次成為日本流行樂年度盛典《紅白歌唱大賽》的壓軸歌曲。

回到香港,正如之前的專欄文章介紹,香港的流行曲其中一個源頭就是粵曲,所以不難找到既用管弦樂器、電子結他、合成器,同時用上了中樂的音樂作品,尤其是武俠電影和電視劇集的主題曲和插曲。比如電視劇《天龍八部》主題曲,關正傑的《萬水千山縱橫》,裡面用上梆子這種中國敲擊樂器,模仿馬蹄在大地奔馳的聲音,配上「曾想痴愛相伴  一路相依往返」這句歌詞,另外還有三弦等中樂伴奏,讓意境更為豪邁。

所以,管弦樂和民族樂器合奏的作品,於在地人感受,是展現出一種地道、古雅感;於外地人感受,則是一種異域風情。這些融合型樂曲,作為溝通不同民族,讓彼邦人士了解在地文化的橋樑,相信也是一個好選擇。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哈佛大學音樂學系博士、台灣大學助理教授佩玲最近來香港辦事,順道來看望筆者。
    她的父親黃宣衛任職中央研究院,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所以筆者視佩玲為「姪女」,除了盡地主之誼,還為她舉辦了一場客家音樂的專題座談會。
    邀請出席的嘉賓都是對客家山歌或文化有深入瞭解的朋友,包括香港演藝學院退休講師張國雄博士、西貢前區議員何觀順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副修琵琶及非洲鼓的陳詩明老師,還有香港音樂人伍新強,以及鳳凰衛視主持人曾瀞漪等。

    林文映  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