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施政報告》強調行政主導,用政績可重建管治威信

2020-11-27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CE1.jpg

林鄭特首25日發表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是歷來最長的同類報告。

《港區國安法》實施、四名反對派被剝奪議員資格和12名反對派議員辭職後,縱然個別反對派人士當天在「政總」外請願,《報告》宣讀期間立法會秩序良好,特首不受幹擾地讀完整份《報告》,是香港立法會多年來未見的正常景象。

民主是指多數人決定社會的管治,目的是讓社會進步,避免分裂加劇。

過去一年半以來香港發生的一連串群體事件打着民主旗號,實際卻是反對派與境外敵對勢力勾結,以「港獨」爲目標的奪權活動。期間,立法會無法運作也是有目共睹的。

儘管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市民乃至立法會內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議會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議政場所;議會應該如何運作比較符合市民利益值得反思。

歷來最長的《施政報告》大幅論述特區政治

今年《報告》大幅談政治、政制、維護國家安全、法治;在形勢回顧、政制發展、教育、抗疫、經濟等方面都談政治,那是符合香港當前現實的。

有反對派指《報告》不重視港人,未必中肯。而《報告》「正本清源」,重申香港的憲制秩序,道出客觀事實的核心是:1)香港是中國的香港;2)香港的政治體制是《基本法》轄下的行政主導。

筆者也注意到特首在及後的「記者答問會」把那些問題講得更直接一些。而香港六個紀律部隊分別發新聞稿全力支持《施政報告》,也是有中國特區特色的。

在過去幾年,反對派反對「一國兩制」,意圖「港獨」,越搞越激進。《國安法》實施後,形勢似乎又回到「原點」,只是他們可活動空間更狹窄了。

抗擊新冠疫情

認識到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報告》把抗疫迫切性置於恢復經濟和土地供應之上。

《報告》稱力爭「清零」,但由於未承落強制推行全民檢測、未來一兩個月也難以大規模接種疫苗,估計本地疫情仍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

特首說中央承諾爲香港預留疫苗;幾乎肯定的是反對派介時也會借機鬧事,但接種了疫苗的市民還是會比較安心。

當前全球抗疫形勢顯示,高行政效率和社會共識較容易成功讓一地壓制疫情。香港有些人壓根就不想在本地把疫情控制住,也不知道那些想法與民主有些什麼關係。

而疫情未「清零」前,1)香港經濟難復甦。2)本地與內地正常的人員往來和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都只是紙上談兵。

恢復經濟增長

受到新冠疫情、此前發生的社會動亂和外圍環境所致,《報告》預期香港GDP今年可能收縮6.1%。

如同世界其他國家或地方,香港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眼下經濟就無法恢復。

《報告》在經濟方面涉及社會福利、公共醫療、基建、支持創新等議題,有幾個側重點:

一、突出配合大灣區的發展,如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研究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部分地方、投資珠海機場、推出大灣區 青年創業和就業資助計劃等。

二、土地和房屋供應,《報告》指政府已覓地330公頃,並重申繼續「明日大嶼願景計劃」。

三、明言發展經濟突出創新,如推行人才計劃和注資「創意智優計劃」等;但相關闡述較薄弱,那也反映了香港的弱點。

發表前,聽說《報告》會提及200多項的措施。《報告》發佈後,發現那多是已經着手的方案,卻顯得可行性較高,該《報告》不假、大、空。

受疫情影響,中國內地今年經濟增長放緩,卻仍可錄得增長;這一點特首在「記者答問會」也談到了。IMF預期中國經濟明年能增長8.2%,包含了復甦性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明年,特別是二季度後經濟恢復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受社會事件和疫情影響,特區政府管治威信不高,若然社會恢復平靜和經濟好轉,會提高市民對香港及政府管治的信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今距離林鄭月娥離任日子不到一個月之際,要評價她的政績似乎有點早。或許要等十幾二十年後,歷史才能給林鄭一個客觀的評價。

    戴慶成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