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高中通識科的再思

2021-03-08
 
AAA

 2.jpg
作者: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

最近有機會參與高中通識科的課程和考評改革,與教育業界、媒體、社會大眾緊密交流,增益不淺。
我和「通識」結緣,並非始於今日。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加入嶺南,成為「通識教育學部」門下一名教員,自此一直參與校內通識教育的教學與發展;近年主持嶺大通識及核心課程的運作與發展,進一步加深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同時有助於我參與高中通識科的改革。
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教員,不可能對當年高中通識科的創設無所關注。事實上高中通識科由報告書點題到納入新高中課程範圍,由理念建構到編製課程及評估指引,無不引起業界以至社會大眾的關注,並引發無數次正式和非正式的討論和爭議。最後在一片喧囂之中上馬執行,至今已不止十年光景。
平情而論,當年通識科的出台其實有其善意而光明的理念,也是回歸後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儘管業界和社會意見紛紜,通識科的主事者總算在龐雜的聲音之中推出《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作為教師與學生落實教與學的依據。就學理而言,通識科的課程相當充實,無論在六個單元的內容以至主題和主要探討問題的設定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也是今日不少反對改革的意見的理據所在。不過,當通識科被設定為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並落實執行之後,無論理念與宗旨都出現了事前難以估計的變數,直接影響到預設的學習成果。

shutterstock_329293232.jpg
通識課程太多太闊
出現這種變數,主要的原因首先是課程內容的問題;簡而言之,課程內容太多太闊,不適宜設定為高中的一門必修學科,更無可能要求學生在三年內通盤掌握學習重點並得出合理成果。在相當程度上課程的內容反映出設計者陳義太高,並無考慮多數高中生的學術水平和學習能力。這些結構性問題在考評介入之後更加暴露無遺,結果考評與教學互換位置,教學被考評支配;課程內容因而無法按原有的設定,通過合理的教與學而得到預設的學習成果。當然,考評支配教學並非香港高考的新鮮事物,亦非通識科所獨有,不過在通識科的語境之中,考評凌駕教學的負面作用立竿見影,而且影響深遠。
具體而言,通識科的課程博大精深,面面俱到,其實是終身學習的上佳指引;學習者出入其中,節奏自行調節,所體驗的肯定是愉快的學習歷程。情況有如在互聯網上游走,在古今中外文理工商的學海中隨手一勺,豐儉由人,快意自在。不過,作為高中三年課程再加上考評把關,課程的豐富頓成臃腫、深度轉為難度、獨立思考只好變為死背強記。要求高中學生在這科目上學會明辦慎思,若非自欺欺人,則無異痴人說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之使命,在於聯繫世界各地中國研究機構和學者,深化學術交流,弘揚中國文化,提升嶺南大學國際學術影響力,促進中西博雅教育薈萃交流。
    我們衷心希望,在這個平台上,海內外中國研究學者能夠求同存異,聯手合作,實現「天下學問一家」的學術夢想。

    賢聚嶺南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