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不妨藉「抵制潮」搞好「內循環」

2021-03-29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3-29 at 10.18.42 (1).jpeg

跨國服裝品牌宣布拒用新疆棉花,顯然是污衊及冤枉內地,實有辱華之嫌,即觸怒內地網民,又再掀起「抵制潮」。

多年來,內地民間發起的「抵制潮」,雖是本意良好,但每次都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甚至乎「虎頭蛇尾」。例如兩年多前有意大利時裝品牌,拍攝了一段疑似譏諷中國人用筷子而不懂吃薄餅的宣傳短片。當時,內地網民發起「抵制運動」,聲勢浩大。但熱潮過後,該品牌依舊在內地大賣。

僅靠內地網民自覺性的發起「抵制」外國品牌,始終無法有效遏止西方不斷借題發揮的污衊國家。那麼,除了民間發起的「抵制」之外,我們又應否認真考慮「制裁行動」呢?

當然,內地的貿易大門越開放,對國家經濟發展越有利。「抵制」或「制裁」,皆有違「開放市場」的大方向,絕不宜輕用。想深一層,「制裁」外國品牌,不只影響內地消費者。顧客不買外國品牌事小,但最大問題是,整條「產業鏈」都會牽涉其中。內地生產、運輸、設計、宣傳推廣及銷售,都會有大量的內地公司和大陸員工。「制裁」絕非一件小事,應該慎重考慮。

但無論如何,這次眾多跨國品牌明顯響應西方政客的號召,在新疆問題大造文章,是擺明車馬的污衊國家,與早前「用筷子吃薄餅」的嘲弄,絕對在不同的層次上。

對涉嫌污衊國家的國際品牌進行「制裁」,始終有長遠的價值:

1. 每當西方品牌「辱華」,我們只有民間或商界發起的「抵制行動」,其實只能算是「善意提醒」。西方品牌每次因「辱華」而付出的代價太少,始終不會認真對待相關課題。

2. 當我們對西方品牌真正作出合付比例的「制裁」後,才會使整個產業鏈「醒覺」。產業鏈裡的所有商人,都會重新考慮到相關的風險。大家應否只側重做西方品牌的生意呢?應否分散投資?合約條款應否加進防止對方「辱華」的罰則呢?

3. 只要啟動「制裁」機制後,便會大幅增加西方品牌「辱華」的成本,才會使西方商人有所顧忌。開始「制裁」時,或可以「殺一儆百」的方式,或「循序漸進」的辦法,防止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被「擴大化」,亦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及時間予內地商人及員工重新部署及轉型。

4. 啟動「制裁」,以回敬「辱華」的西方品牌,亦可以乘機扶持內地的品牌。除了可振興內地的品牌及創意產業之外,我們始終要一步步推銷好自己的「價值觀」及「潮流」,建立出我們的「軟實力」。

總的來說,僅靠民間發起的「抵制」運動,未必可以使國際品牌有所收斂。對涉嫌「辱華」的品牌啟動有序、有理和有節的「制裁」,才會有阻嚇作用。同時間,我們亦要扶持好內地產業鏈,做好「內循環」,方能減輕「制裁」所帶來的影響。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