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阿拉斯加第二季——新疆棉之戰

2021-03-29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Untitled899.jpg

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新疆人權問題的衝突越演越烈,連帶歐洲消費品牌也捲入旋渦。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著名服裝品牌H&M,以及體育用品耐克,本周都因涉及新疆人權課題的而被指「辱華」,遭中國輿論鞭笞乃至恫言抵制。

其中,H&M集團可算倒霉,它惹禍是因去年3月發表過有關新疆棉花的「盡職調查」聲明,提到對新疆維吾爾人強制勞動與宗教歧視的報道「深感關切」。時隔一年後的此時,H&M被中國官媒和社交媒體群起圍攻,據報道H&M在新疆的一家門店還被強制關門一天。

在「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憤慨氛圍下,有中國自媒體吹起號角,聲稱要抵制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成員企業,因為BCI去年10月宣布暫停對新疆棉的許可證。數十家國際服裝、體育以及傢具巨頭都齊齊上了「抵制對象榜」。所幸,對BCI成員的抵制風還未成行動,但對於涉事品牌來說,已足以感到驚嚇。相對的,中國本土安踏體育前天火速宣布退出BCI,李寧牌則公開挺新疆棉,它們對國內民眾的政治正確表態,帶動其港股股價大漲。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事緣在上周中美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爭吵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周出發前往參加歐盟與北約外長會議前,於周一發表聲明,宣布和英國、加拿大和歐盟聯合,指責中國侵害新疆維吾爾族人權,並點名制裁新疆官員。

同日,加、英、美三國也另外發表了聯合聲明,歐盟則單獨宣布制裁四名新疆高幹。中國隨即反制,宣布制裁10名歐洲議會議員、學者以及四個機構。作為回應,法國與德國等召見中國大使交涉,歐洲議會甚至臨時取消審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以示抗議。隔了一天,對華貿易高度依賴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在周二抱團跟進,它們發表聯合對新疆的人權侵犯問題表達「嚴正關切」,歡迎加歐英美的制裁措施,但澳新兩國本身沒有推出制裁行動。接着,就發生了H&M的話題。

緊隨中美阿拉斯加火爆會談後上演的這輪新疆人權課題與「新疆棉之戰」,猶如「阿拉斯加第二季」,是上周中美攤牌的後續,雙方針對不服氣的突出爭議繼續再戰。美國以行動演示它與盟友協調行動,執行價值外交,對華施壓,維護二戰以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意志與能力;中國則不能讓公開的聯盟制華行動奏效,它強烈反擊也是必然的。

除了戰略的嚴肅考慮外,氣勢上雙方也都有不能示弱的理由:美國需有維護世界頭號大國的架勢與聯盟體系的團結,這也是其核心利益;而中國既已宣布了「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自然要維護這重要戰果。於是,在外交層面的相互制裁、以眼還眼後,中國再瞄準曾對新疆棉發聲,在中國又有龐大市場的西方品牌進行敲打,既顯得聲勢浩大,又可避免與美歐大國的外交爭端失控。

瑞典政府自從2016年左右書商桂民海在中國被拘捕後,和北京的關係就十分緊張,中國又是瑞典品牌H&M的第四大市場,它就成了這輪直接敲打的對象。美國品牌耐克也被揭出曾發表聲明,對新疆「強迫勞動的報道」感到關切,目前也是受壓對象。

圍繞新疆人權課題的這一輪制裁與反制裁,何時方休?

各國制裁新疆官員的用意主要是羞辱性,並無實際殺傷力;中美雙方這幾天又各對國內觀眾示強了一番,達此效果後,此輪「新疆棉之戰」遲早也會如阿拉斯加之役般,在火光四溢的口舌激辯後轉入下一回合。然而,新疆人權問題上升為中國與歐美關係中的凸出矛盾,下來怎麼收場將成為難題。所謂的種族滅絕之說難以成立,不少西方國家也並不認同這一定性,但許多人確實十分關心新疆維吾爾人的人權狀況,希望看到更高的透明度,中國要處理好這個複雜的內政問題,又要說服價值理念很不同的質疑者們,殊為不易。

而對於國際品牌巨頭而言,中國是企業難以割捨的市場,但是隨着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國際企業在這個市場上踩政治雷的風險愈來愈大。大國相互制裁,但美國現職政客沒有被制裁……在2020年代這個中美大國競賽的關鍵階段,中小國家與企業們都得高度警覺、分散風險,希望安然度過這「危險的10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