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世界因疫苗而分裂?

2021-03-29
 
AAA

232344.jpg

在京的一些外籍人士近日收到接種中國疫苗的邀請,要不要打疫苗成為周末餐敘時的話題。

友人S堅定表示,一旦有機會就要第一時間接種中國疫苗。她的理由很簡單:「只要有一絲可能性,讓我更方便回家,我就願意接種。」疫情全球蔓延後,中國在去年3月底封鎖邊境,在北京工作的S當時趕在中國「關門」前入境,至今已整整一年沒有回家。

中國駐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大使館本月中紛紛發佈通告稱,將為能證明接種過中國疫苗的外國人提供赴華簽證便利。中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不久前也宣布,會為持有已接種中國疫苗證明的外籍人士,提供前往大陸的簽證便利。

雖然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尚未發佈類似通告,但S確鑿地說,中國向接種中國疫苗者進一步開放邊境是「遲早的事」,所以她打算做好準備,先把中國疫苗接種證明拿到手。

S的這番話,讓餐桌上其他對在中國接種疫苗搖擺不定的人都心痒痒。

新加坡和北京之間,只有不到七小時的飛行距離;但在冠病疫情後,兩地的直飛航班已停飛一年,想從北京返回新加坡,必須輾轉到其他城市轉機。疫情下的邊境管理措施,也讓很多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擔心離開後,申請不到重新進入中國的簽證。

餐桌上的好些人,自去年疫情以來,就再也沒有回家探親。如今,隨着全球推進冠病疫苗接種,大家對跨境人員流動有了期盼。

原本已經做好充分心理準備,等到一年後外派任期結束才回新加坡與家人團聚的L,也看到了近期回國探親的希望,開始打聽外國人如何能在北京報名接種疫苗。

可打了中國疫苗進入中國更容易,去其他國家呢?中國的疫苗會被其他國家認可嗎?打了中國疫苗還能再打美國疫苗嗎?疫苗接種證明作為「疫苗護照」,有效期又有多久?隨着飯桌上的討論不斷深入,大家的疑問越來越多。

全球接種冠病疫苗的人數增加,越來越多政府正在討論疫苗護照的構想,探索把接種疫苗作為入境時免除隔離的條件。不少政府希望,這能幫助重開邊境,讓經濟恢復元氣,尤其是讓國際航空和旅遊業儘快復蘇。

不過,國際旅行什麼時候才能說走就走充滿未知。許多疾控專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對疫苗護照持保留態度,理由是不清楚接種過疫苗的人,是否還會傳染病毒。目前各國研發的疫苗種類不同,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有效性各異。科學界對冠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有效時長也沒有確切的認知,接種過疫苗並不代表免疫。

即便科學能回答這些問題,各國之間要克服政治阻力、實現疫苗護照的相互認證,也是困難重重。雖然跨國疫苗護照的概念尚未成形,但疫苗認證的政治角力已經初現。

中國是積極推進跨國疫苗護照的國家之一,官方已開始向本國民眾推出能顯示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結果,以及疫苗接種情況的電子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也逐漸開始向接種中國疫苗的外籍人士,提供優先辦理簽證的便利。但現實是,目前批准使用中國疫苗的西方國家少之又少,中國僅放寬對接種中國疫苗者的入境限制,許多人將被排除在外。

同樣,中國也未批准接種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等歐美國家研發的疫苗。若中國疫苗無法在歐美國家得到認可,想要前往這些國家的中國民眾,也無法在中國接種這些歐美國家疫苗,單憑中國疫苗的接種證明,無法享受疫苗護照的便利。在歐洲,疫苗無法互認的問題已經凸顯,歐盟計劃推行的「數字綠色證書」,目前只涵蓋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的疫苗,中國和俄羅斯的疫苗都不在認證之列。

中美貿易戰、科技戰2018年爆發後,有專家預測會出現「一個世界,兩套體系」的場景。而今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敵視和猜忌加深,這個場景已經不再是難以想像。世界各國在疫苗的批准、採購、認證上,如今也正面臨像採購5G技術、軍用武器那樣的分裂局面。若無法建立一套互相認證的標準,恐怕疫苗護照將朝着兩極體系發展。

我們身處有兩種意識形態的世界中,使用不同體系的語言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手機得裝兩種不同的應用系統,在中國用百度、微信和微博,離開中國用谷歌、面簿和推特。如果這兩套系統的隔閡,繼續延伸到健康認證和疫苗的問題上,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得左手臂打一種疫苗,右手臂打另一種疫苗,我們的一個身體受得了嗎?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滅活疫苗生產國和出口國,且14億人中90%以上已接種了至少兩針疫苗。現在考慮在全國推行疫苗通行證,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王向偉  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