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中美關係要傾聽小國的邏輯

2021-04-07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AAA

70ae186869c75d664c6a3f4cee4d7737.jpg

當世人高度聚焦中美高官在阿拉斯加的對話,幾乎直播方式展現前所未有的針鋒相對論戰場面,並且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進行各種預測的時候,筆者以為,現在反而須要超越中美大國邏輯,多傾聽第三方特別是中小國家的邏輯。

這樣做有助於我們擴展戰略思維空間和增加韌性,為中美關係和國際關係的創新提供新的智慧。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3月2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談及中美關係時指出,中美對外關係都以各自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內在邏輯可能迫使它們採取強硬態度,使兩國陷入僵局以及引發衝突。這些都是會輕易發生的事。

筆者認為,這個訪談高度顯示了小國在看待國際體系本質時,小國邏輯的重要價值,而這個價值常常被世人所忽視。在中美關係和國際關係面對嚴峻挑戰時,我們必須真正理解小國邏輯的價值,這種價值源於大國和小國在定義核心價值時完全不同的驅動邏輯。

首先,大國和小國在進行國際戰略思考時,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受到內部邏輯支配性影響,後者往往是外部邏輯起決定性作用。小國通常領土小、資源少,經濟高度與外部依存,天然的外部脆弱性加上國內政治結構相對簡單,讓小國對於國際體系的變化更加敏感,對外政策的國內因素作用不明顯。

小國直接面對國際體系的戰略壓力,如果國內政治原因造成決策失誤,將會直接威脅生存。小國犯錯誤的空間很小,這讓他們對於核心利益的定義很清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小國在面對中美競爭加劇時,很明確地將自身利益定義在絕不選邊上。

第二,小國的國內政治相對簡單,意味着他們更能夠看清並且說清楚大國關係的本質。生存決定了小國不允許國內政治邏輯主導對外政策,外交上的任何失敗都會讓他們失去生存的機會,所以不能犯錯誤,更不能犯致命錯誤。他們要什麼、不要什麼,都能比較清楚。這既是弱點也是長處,長處在於只要有發言和表達的機會,就可以非常明確和直接地表述他們的意見,揭示國際體系的本質。

相比之下,大國國內政治的縱深很大,各種內部力量博弈,各種主張相互角力。這不是說大國內部沒有明白人,而是有時候要在國內政治達成新共識,需要較長時間。這時候小國的比較優勢就在於可以清晰地表明邏輯,通過多邊主義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認同,通過塑造國際環境來改善生存空間。

第三,小國在戰略思維上的外部邏輯主導的結構性特點,有助於提出管理大國關係的寶貴提示。正因為看到了大國的對外政策受到國內邏輯影響很大的現實,小國的及時提醒意義重大。

這不是說小國要去告訴大國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他們能夠在高度競爭的緊張狀態下,有機會冷卻思考。此次李顯龍的訪談提到中美雙方在定義對方的時候,必須注意所使用的語言,例如他指出決定是否定義對方為敵手時要特別小心。

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毋庸諱言國內動態對於對外政策具有重大的影響。此次阿拉斯加會談在中美關係高度惡化的大背景下召開,雙方團隊都有國內壓力必須面對。實際上,任何國家的外交都是內政的延續,大國更是如此。

正因為大國的內部更加多樣、複雜和動態,為了實現關係的有效管理,必須有意識地加強對於對方內部動態的敏感性的訓練,設身處地思考對方的內部動態。這樣做不是因為利他的道德情操,而是為了大國關係基本穩定的共同利益。

平心靜氣地說,長期以來中國對於美國的關注,超過美國對於中國的關注,中國對於美國內政動態的追蹤,超過美國對於中國國內動態的了解。隨着雙方關係的變化和演變,美國必須更多地、客觀地理解中國國內動態,否則就很難達成共識。

中美關係裡雙方的內壓和外壓邏輯的互動,在今後會越來越明顯和重要;中美關係的管理也越來越需要雙方不斷發展互惠性的敏感性。換句話說,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僅需要「智商」,可能更加需要「情商」。在這一點上,小國的邏輯值得大國認真傾聽。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