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港府應該啃土地硬骨頭了

2021-05-24
 
AAA

1.jpg

圖1 香港社交媒體近期涉土地熱點議題的關注度與支持度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2.jpg

圖2 近期香港社交媒體涉郊野公園邊陲開發輿情話題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3.jpg

圖3 香港社交媒體2017年至今涉及土地問題聲量、關注度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4.jpg

圖4 2017年至今香港社交媒體對各類涉及緩解土地供應不足問題的政策或建議的關注度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今年以來香港樓市回暖,量價齊升,近期港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粉嶺及元朗等三個地塊用作公屋建設,梁振英提出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建設居屋的建議,土地問題再度被置於輿論焦點。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香港市民最關注郊野公園邊陲開發,反應亦較正面,但港人對於無休止的「討論」「建議」感到麻木,期待港府盡快出台具體可行、有實際效果的政策措施。

如圖1所示,近期香港社交媒體的涉土地問題輿情中,有關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作居屋的建議最受關注,支持度亦排在最前。對於建議中描繪的拿地成本低程序快、建樓價格低及房屋量大等種種優勢,不少港人表示認同,認為這一方案能更加經濟、高效地解決香港住房短缺問題。

而港府揮動《收回土地條例》的「尚方寶劍」收回3幅迷你地塊,也引起不少港人關注和討論。政府2019年已在施政報告中提及《收回土地條例》,唯過去一年多沒有實質進展,故有港人認為,政府只不過是兌現承諾而已,此舉值得肯定但沒必要讚揚。

至於與深圳毗鄰的粉嶺北發展區近期的新進展,古洞北住宅用地拍出,港人普遍不太關注亦不看好。有港人表示,該地未來均價預測平均英尺近兩萬港元暫且不提,光是政府從九十年代規劃到2031年建成,長達40年的建設週期就足以讓港人灰心洩氣,直歎政府行事如此拖沓,不指望能解決香港住房供需矛盾。

不難看出,港人對於解決土地問題的訴求集中在更為實際的效率與成本等方面。如圖2所示,在圍繞郊野公園開發的相關討論中,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就是港府一直努力推進但遭到各界質疑的「明日大嶼」計劃。不少網民都將郊野公園開發與「明日大嶼」計劃的願景進行對比,認為「明日大嶼」計劃需時過長,兌現時間遙遙無期,對於緩解已經迫在眉睫的住房問題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與此同時,網民普遍認為,開發千分之二的郊野公園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會小於大規模填海造陸,可行性也更高。當然,港人最關心的還是建成後的房價問題,郊野公園開發的提議認為開發郊野公園獲得土地成本比起初期成本高達上千億港幣的人工島要低得多,而其「最終單位面積成本6000元以下」的報價,更是正中苦於房價高昂難以承受的普通市民的心理。

將時間線拉長,如圖3所示,回顧過去五年間圍繞土地短缺問題的相關討論,近期無論是政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或是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的建議,在香港社會曠日持久的土地問題討論中掀起了新一輪波動。如圖4所示,近年來「明日大嶼」計劃的關注度是棕地開發的近5倍,更遠超近日熱度較高的《土地收回條例》和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等建議。但相較於2018年與2019年,施政報告提及「明日大嶼」引起的強烈反應和爭議,近期輿情相對平穩,與其說是爭論較少,不如說港人面對長期難解的土地、住房問題時早已心存麻木和冷漠。

無論是那些蝸居劏房或「納米樓」的底層市民,還是那些買不起私樓又排不上公屋的「夾心層」群體,他們迫切想看到越來越多能夠負擔的住房實際投入市場,更關心政府如何切實行動、推出有實效的土地和住房政策。而在各方無休止的爭論、建議和「空中樓閣」式的規劃之下,普通市民只能無奈接受土地問題越拖越久、越拖越難的殘酷現實。

香港土地問題由來已久、錯綜複雜,是造成近年來香港社會不穩定的源頭之一。中評智庫認為,如今社會氛圍逐步回歸理性,「愛國者治港」原則確立並深化,解決土地問題的有利環境正在形成,特區政府是時候該啃這根硬骨頭了!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