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的世界格局

2021-09-06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9-06 at 10.27.43.jpeg

 

拜登說:「中俄最希望的,莫過於美國在阿富汗再陷十年。」特朗普等共和黨人則稱美國撤軍令中俄高興。

各說各話折射美國國內激烈的黨爭幹擾政府決策,減低行政效率。今天的美國政治制度沒有展現遏制國力衰落的能力,更加速了那個趨勢。

美國撤離阿富汗後,國際形勢有三方面值得關注:

一、伊斯兰世界聯繫進一步加強。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中俄都不會填補那裡的「軍事真空」。

吸取歷史教訓和鑒於時代變遷,塔利班重新掌權後重複過去錯誤的可能性較低,阿富汗會進入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時期。

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文明衝突由來已久。美國利用中東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伊斯蘭教不同教派間的矛盾來削弱伊斯蘭世界的力量;同時把有較高威望的中東國家領導人視爲眼中釘,除之而後快。

統一的阿富汗將與其接壤的伊朗和巴基斯坦發展關係;伊朗和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更是信奉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國家。三國還會進一步發展與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甚至土耳其、也門等國的關係,那些國家与西方也有较突出的矛盾。

三國乃至其他伊斯兰國家若能扭成一股繩,對美西方說不,那會是美國等不願意看到的地緣政治格局。

當然,那一切,首先取決於塔利班能否坐穩阿富汗的江山。

二、美國或重新審視對華政策。

《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登前國務卿博爾頓一篇題爲《俄羅斯和中國注視退縮中的美國》的文章。

博爾頓的鷹派言論,如美國應在台駐軍、不應重返2015年伊朗核協議等,不僅脫離政治現實,也難以獲得美國主流民意支持。

那篇文章首段稱「從長期來看,北京和莫斯科威脅美國及其盟友有天然的分工,…中國關注周邊從日本到東南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長弧地區;俄國關注東、中歐;在中東地區,俄國、伊朗和中國則結成三國同盟。」

那是作者認爲美國面對的三個「戰區」。

而軍事上,俄國比中國更進取。英艦赴黑海和南海,俄、中應對方式不同,效果區別卻不大。

相比之下,中國則更有信心在和平競賽中勝出。

美國撤出阿富汗猶如企業裁掉一個花費大而效益不佳的項目。但迄今,未能看到美國會因撤軍而增加它對中國或中俄的戰略主動性。

隨著中國實施《海安法》,美國在中國海域炫耀武力的機會逐步減少。

中美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卻有合作空間,對阿富汗民意錯判造成的亂局會使美國從實用主義出發尋求中國的合作。

近來,中美加強了外交接觸,美國也顯示了改善關係的某些意願。

但堅持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誤判和美國國內熾熱的反華氣氛,拜登政府還沒下決心糾正特朗普政府遺留下來錯誤的反華政策。

三、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美國撤軍事出有因,卻缺乏與盟國協調,而後者是受美國之邀才出兵阿富汗的。

事後,英國國防部長華萊士指:「一個沒有準備堅持繼續解決問題的超級大國,…已不是全球性超級大國,只是一個大國而已。」

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發表文章質疑莫里森政府挑釁中國取悅美國的合理性。

英、澳都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以美國爲核心的西方聯盟架構正被動搖。

拜登說武力改變別國時代已經結束,近日也不再重複美國領導世界的豪言壯語。

對美國霸權的挑戰并非來自中國。「喀布爾時刻」後,美國聯邦負債增加和低息導致資產價格上升,可能觸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那才是美國需要面對的威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