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一國兩制」是融合不是劃界

2021-10-07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34.jpg

特首林鄭月娥公佈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我對這份報告有兩個關鍵感覺,一是有為、二是突破。
所謂有為,是這份施政報告在市民關注的土地房屋、金融政策、政府架構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大刀闊斧的規劃,步伐是不小的。
例如市民最關心的土地房屋,一下子就提出未來十年可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平均每年3.3萬個,這比當前每年一兩萬個公屋單位的供應是明顯有所增加。又例如交通政策方面,一下子提出研建5條鐵路線,對改善新界北交通和促進港深融合意義重大。
當然,政策需要有完善的政府架構確保執行。因此《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分拆運輸及房屋局,都是社會一直呼籲的改革方向。
但本分《施政報告》最令我感觸的,還在於在深港融合方面的突破。特首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提出深港兩地的「雙城三圈」空間概念,兩地有7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
尤其需要注意,這個「雙城三圈」概念,實際上已經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深圳羅湖、福田、南山等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的北部都會區。這是香港的規劃思路已經跨越深圳河,一併考慮到深港聯合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這當中最大的突破,其實是對「一國兩制」理解的突破。過往我們理解「一國兩制」,更多的是著重在「劃界」,深圳河以北是社會主義、深圳河以南是資本主義,套用一句過時的老話——「河水不犯井水」。所以在回歸頭20年,內地強調不干涉香港內部事務,香港尤其是那班反對派,眼中也只有「兩制」沒有「一國」。
但其實隨著地區經濟融合發展,這個「劃界」的想法明顯已經不合時宜。所謂要發揮「一國」之本「兩制」之利,是要發揮1+1大於2的作用,那麼這個「+」的含義,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才能發揮深港融合,兩種制度碰撞的最大優勢。如果各人自掃門前雪,互無交集,那又何來的1+1大於2呢?
北部都會區是跨境的,特區能邁出這一步,代表中央和特區對「一國兩制」的理解發生了本質的飛躍,並且已經落實到經濟發展中來。這一步,香港規劃越過深圳河;下一步,深圳規劃也應該越過深圳河;再下一步,深港兩地應該建立緊密合作的機制,共同帶領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治理。這應該能令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出現本質的飛躍。
「一國兩制」,「一國」大於「兩制」,「一國」是本,「兩制」是為了方便做事。「兩制」要聯動發揮最大效益,就要互相促進、互相考慮,在地域、人員上有更多重合的交集,是必然的要求。眼前,最大的挑戰還是防疫上如何做到「兩制」融合,盡快開關放人,才能真正落實「一國兩制」的突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基於對深圳前海的研究,我們認為「一國兩制」帶來的制度差異可以為改革過程提供重要貢獻。制度差異可以為大灣區的改革和發展產生重要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不應僅從區域合作和融合的視角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亦應該從制度改革視角看待這一國家戰略。

    賢聚嶺南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