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通關 重開國門

2021-11-15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2057689988.jpg

踏入11月,內地和香港特區官員互動頻繁,看來兩地通關指日可待。上周五,行政長官表示,期望明年2月可以恢復有規模的通關;上周二,特區和內地相關部門專家舉行視像交流會議,港澳辦表示,兩地恢復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

目前港人入境內地有多種檢疫要求,包括必須持有24小時內發出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至於隔離政策則因應地區而定,例如進入廣東省需集中隔離14天,之後再進行7天社區管理。入境深圳則「寬鬆」些,檢疫措施為「777」,即集中隔離7天、居家隔離7天及居家健康監測7天。很明顯,這些隔離措施不利於需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

新冠疫情之初,內地採取嚴厲封城政策,很快就控制住疫情,但代價是跟境外地區近乎完全隔絕,香港因為不願完全封關而飽受批評;當時內地對通關的要求,是香港必須清零。

到了香港清零成功,希望盡快通關之際,內地卻開始受到變種病毒Delta困擾,多省出現本土確診病例,國家衛健委官員上周六表示,從10月17日至11月5日,內地累計報告感染者918例,波及20省44市。

形勢逆轉,現在是香港疫情趨於穩定,已長時間沒有本土病例,內地則有疫情捲土重來之勢,地方政府都在全力嚴防;現在談通關,內地擔心的是如果控制入境不力,將會隨時令疫情加劇,衝擊大陸的清零政策。

對付疫情的成本如何計算?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內地環球電視網訪問時曾表示,目前情况下,相較於感染後再治療,中國採取的「零傳播」(清零政策)並非成本過高,而是一種低成本做法。

對付疫情的成本,計算的應該是要花多少資源去控制疫情;救治病患者,以及隔離措施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包括財政開支,還有社會代價,如民情是否抗拒、民眾願意忍受多長時間與境外隔離)。內地政府更重視的「成本」,是如果放鬆「清零」令死亡個案上升,導致「民怨沸騰」、社會不穩,這樣的政治成本顯然非內地所願意承擔。

近兩個月西方媒體集中火力不斷批評大陸的清零政策,《紐約時報》中文網10月29日刊出文章〈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還在堅持病毒清零政策?〉,指「國內外的專家警告,這種方法(清零)不可持續。在全球輿論對中國愈來愈強硬的時候,中國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外交和經濟上愈來愈孤立」。

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當中國大陸仍然堅守清零時,新西蘭、澳洲、新加坡等國相繼放棄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令堅持清零的中國大陸可能陷入「與世隔絕」的困境。然而大陸在國際上的「困境」,很大程度源於中美鬥爭和地緣政治,大陸受到多股不同組合的「外部勢力」圍攻,這是主要原因,堅持「清零」政策只是次要。

反而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在一個訪問中,分析了大陸清零「成本」的另一面:「中國清零政策的一大特點,是清零成本分佈極不均衡。瑞麗這樣的邊境城市、暴發疫情的個別地區,乃至難以回國的海外華人承擔了大國清零的主要成本。」(註)

沒有強力的管治架構,以及中央集權的調動能力,其他國家都難以長時期維持嚴厲的清零措施,除了中國大陸;「清零」政策的「成功」,代價就是疫區民眾的生活不便和困難,以及要忍受長期隔離的痛苦。

隔離非長遠之計 開放才是正路良策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嚴格的「清零」政策令中國大陸率先恢復正常生產、走出經濟低迷困境,令大陸成為吸引外資的首選地。經合組織今年4月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大陸去年反超美國,成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第一大目的地,金額達2120億美元,至今年上半年仍然居於首位。「清零」政策對外資流入並未造成影響,也許是北京維持「清零」不變、無懼外國批評的主因。

然而形勢不斷變化,當愈來愈多國家放寬出入境限制,而內地仍然死守「清零」,孤島效應會否令中國在早段時間的優勢逐步遞減?中國多年來堅持門戶開放政策,令國家面貌煥然一新,現在因疫情變相令國家大門關上——雖然只是突發原因「迫不得已」,但時間愈長,其引起的傷害就愈大。

說到底,隔離非長遠之計,開放才是正路良策,而恢復與香港通關,正是內地展示對外交往要逐步回復正常的決心,其意義遠超重啟兩地往來,並預告中國正準備重新打開門戶,逐步與外界恢復往來。

港版健康碼要有記錄行程功能
兩地通關,內地要求香港防疫措施需與大陸看齊,並需設計一款內地可接受的港版健康碼,其中是否有追蹤功能,是引起最大關注的焦點。

到底健康碼應該包括些甚麼功能,鍾南山院士的說法可供參考——他在環球電視網的訪問中談及Delta在5月21日在廣州出現了社區感染,之後又在南京出現,但情况在一個月內就受控;他總結出的原因是:第一,要發現零號病人是從哪裏來;第二,傳染鏈很重要,要知道它的傳染鏈是甚麼樣;第三,根據傳染鏈找到它的密切接觸者,能精確篩查;第四,對較多確診病例地區採取小地區全員檢測、及時隔離等措施。按照上面4點,港版健康碼要附有記錄行程功能,方便找出傳染鏈從而及早切斷,防止疫情擴散,應是必須且最重要的功能。

港版健康碼的最佳參考是澳門健康碼。2020年5月,澳門衛生局就啟用了澳門健康碼與「粵康碼」的互認系統。澳門健康碼使用「綠黃紅三色碼」模式,用戶須實名登記,主動提供有關症狀、接觸史、外遊史和疫苗紀錄,系統會自動核查和運算產生個人專屬健康碼。

今年10月下旬,澳門衛生局計劃增加行程記錄功能,但並非強制使用。據報道,香港的做法是把「安心出行」的行程紀錄上載到健康碼。澳門健康碼沒有追蹤功能,如果跟澳門做法,對香港人來說會容易接受一些。

香港防疫措施 需否完全與內地一致?
兩地通關,健康碼盡量要符合內地要求是無可避免,但在香港本地推行的防疫措施,又是否需要完全與內地一致、收緊以「配合」內地做法?行政長官在10月26日宣布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包括一系列如金融界、專業及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正當外國逐步放寬之際,香港反而收緊,而過去的豁免檢疫群組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爆疫!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註:見陳婧,《聯合早報》:〈中國特稿:全球起步疫後解封 中國堅守「清零」路難〉,2021年11月7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