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香港的文昌帝君信仰的源由及嬗變

2021-12-01
 
AAA

 B.jpg
作者:石鳳霞
中國古代以「士」為先,要進朝為官,不少百姓需要透過科舉制度考取功名,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因此,不少人會拜祭掌管文運與考試的文昌帝君,以求考試順利,取得佳績。
中國古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其名字來源也有不同的版本,有星辰傳說,也有人轉神,其中以四川地區對文昌信仰流傳已久,經過幾個世代的演變及傳說,文昌名稱由來也不盡相同。
根據司馬遷「史記·天宮書」記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即北魁鄰近的六星,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統稱文昌宮。因此,有不少說法指文昌的祭祀是源自戰國時代星辰的信仰。
另一版本為人神,東晉寧康二年,蜀人張育起義抗擊前秦苻堅,並自稱蜀王,過程中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其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傳稱張亞子。根據《搜神記》,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避走入蜀時,途經七曲山,夢到張亞子告知,唐玄宗將登上太上皇,結果不其然,唐玄宗之子唐肅宗後來自行登位,唐玄宗有感張亞子神諭,並舉行隆重皇家祭祀,追封張亞子為「左丞相」。現七曲山上仍保留唐玄宗「應夢仙台」的遺跡。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在民間信仰中,文昌帝君之所以可媲美呂洞賓、孔子等人,成為掌管「天下文運之神」的不可替代地位,除了因以上所述的歷代帝王加封聖號,神跡顯赫之外,道教也推廣文昌信仰。

163568552067344_P14452164.png

七曲山翠雲廊(資料來源:https://m.gujianchina.cn/quote/show-4185.html)
南宋蜀中道士劉安勝,拜託文昌帝君降筆撰寫文昌經等典籍肇事者,《文昌大洞先經》、《清河內轉》等都列入道家道經中,歷代陸續仿效,產出經文有百種之多,成為文昌廟、祠等教化經典。道教廟宇根據文昌職掌及神話傳說,塑造其神像,制定祭祀儀典法門。神降聖諭教化符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比其他教義更貼近百姓的精神信仰,讓信眾更加能親近神靈的廣澤庇蔭。
俗諺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陰德五讀書」,既然文昌與星辰有關,自然與風水脫不了關係。文昌塔具有旺文啟智,利學業、旺讀書、功名及事業的效果,文昌塔分為七層、九層、十三層,層數愈多,高度愈高,摧文摧貴的威力更大,最理想擺放是其主人的文昌位。其中十三層文昌塔主要作用是鎮宅法器。
考取功名可讓家族走向「光榮」,氏族當然盡全力配合。元朗屏山鄧氏有一風水塔,名為聚星樓(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據聞鄧氏第七代人鄧彥通,於明洪武十五年封官,在上任第一晚,夢見故鄉眾星降到村中西北河口,而祖先曾說村中西北犯煞,不知有否關係。後邀請風水先生勘察,指夢中眾星降臨,應建一樓聚星,就名「聚星樓」,此樓不單可壓西北方煞氣,還能為貴村添丁增文出科甲。後鄧彥通照先生吩咐,建一「聚星樓」,供奉文昌神,所以聚星樓有稱文昌塔。後來,聚星樓被台風毀了四級,後人在其底層寫神字,以示眾星仍在,頂上則立文曲星,所以族人常稱這塔是個文塔,永遠象徵族人有掌文筆的權威。
在香港,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不算多,以上環文武廟及大埔文武二帝廟最有名,都是香港法定古蹟。香港人會拜祭文昌帝君,相信主要因科舉制度是百姓考上官員的主要途徑,而「官」更是眾多階級之首,能讓家族繁榮,考取功名是重重之重。直至現在,考試依然圍繞着學生的生涯,要取得好成績,自然要拜祭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
 

9f75bff4-526e-4746-ad6b-de9ea4be591d.jpg

七曲山文昌大廟(資料來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0NERJP30524CJBP.html)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年,香港流行一股文字研究熱潮,無論是北魏魏碑體的霓虹燈招牌還是街邊監獄體的路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士前來打卡。可惜,隨着一個個霓虹燈牌的拆除,一個個電腦字體取代原有入木三分的書法字體,剩下來的城市的記憶也逐漸消逝。本文淺談相同命運的花牌紥作,述說它在香港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望能加深讀者對花牌的認知與興趣。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