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中美經濟的戰爭與和平

2022-01-10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435739585.jpg

近日,聯合國「五常」共同聲明避免核戰。

2017至2020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分別是2758、3233、2958 和3166億美元;2021年前三季,中對美順差仍增長。同時,中國也是持有美國國債第二多的國家。

以上情況是中美和平競賽的一個側面;兩國尖銳的地緣政治矛盾卻持續。

美國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拜登政府至今仍保留特朗普任內對華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提高關稅原意是減少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遏制中國經濟增速。而今,中美貿易和中國對美順差仍屢創高位。

不少美國人指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推高美國通脹。理論上,那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而寬鬆貨幣政策和「直升機撒錢」才是美國面對通脹壓力更重要的原因。

二、限制中資企業在美投資和融資,企圖阻礙中企發展。一些在美掛牌的中資企業不得不選擇在當地退市,轉到香港或內地上市。與此同時,中國也減少持有美國國債;估計那些趨勢會隨着兩國關係日趨緊張而持續。

而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包括在金融業和晶片產業仍有所增加。

三、美西方禁止對華輸出軍事技術的做法由來已久。近年更進一步限制對中國出口商用「敏感技術」和民間學術交流,也禁止中國科企在美銷售産品,是謂「科技脫鈎」。目的是遏制中國發展高科技及其商業應用,阻撓華在國際科技領域「制定規則」。

四、實施「長臂管轄」,美國聯合其盟國共同向中國施壓,壓縮中國企業和經濟發展的空間。媒體稱,美國會提出「未來互聯網聯盟」、「多邊出口許可證」等機制,進一步限制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聯系。

經濟戰爭

歐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除俄國外,歐洲國家都不大,人口也不多;歐洲卻是列強爭霸的舞台。

除軍事戰爭外,列強還互相發動經濟戰爭,如拿破崙推行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

英國一戰期間對同盟國發動的「商業饑餓封鎖」,對德國原料和糧食實施禁運,還封鎖德國水域,在國際航道檢查來往商船。

一戰協約國除共同實施禁運外,還強迫並監督中立國執行相關規定。搞了一份「黑名單」,制裁與德國貿易的中立國及其企業,意圖削弱德國的國力。

經濟戰爭是針對經濟的戰爭。它往往發生在軍事交戰雙方,一方採取軍事、經濟、外交等政治手段,進行經濟封鎖和制裁,摧毀或削弱對方經濟實力。

另一方則以各種手段來應對、抵制和對抗那些封鎖和制裁。雙方目的都是爲了把局面變得有利於己方、不利於對方或不按對方的意願而轉變。

現在中美並未發生武裝衝突,美國也沒派軍艦封鎖中國港口,但美對華政策及其目標與歷史上列強間的經濟戰爭相似。美國針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實質就類同進行一場經濟戰爭。

難以實現的目標

二戰前,英、法、前蘇聯都不及德、意、日那樣進行充分備戰。英、蘇在戰爭期間卻較能維持國際貿易和軍援渠道暢通、國內也有所需的産能,加上美國軍援和後來直接介入戰爭,二戰同盟國經濟實力超越軸心國,爲戰勝後者創造了條件。

零和競爭有勝負,經濟戰爭更是如此。美國對華經濟政策受以下制約:

一、美國對華經濟戰爭沒能改變中國改革開放國策、生產要素供應和總需求,因而無法改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態勢。

中國也正在積極發展科技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美國有海上霸權,中國卻急速提高國防能力;美國已逐步失去封鎖中國的軍事和經濟能力。

通過「一帶一路」規劃,中國不僅擴大了對外經貿往來,更發展與東南亞、中亞鄰國、北方的陸路交通網絡。即使在戰時,中國也能有一個相對安全的經濟環境。

三、美國無法僅僅通過關稅、制裁、拉攏盟友來實現本國再工業化。打經濟戰需要靠硬實力,沒有發達的製造業,難以通過經濟戰爭來實現政治目標。
高負債率和資産價格、以及通脹壓力不僅削弱美國遏制中國的能力,更可能觸發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濟戰爭一無所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