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政府須改變思路解決貧窮問題

2022-02-07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A.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年一月公布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建議,其中包括整合扶貧、人力等政策,撥歸勞工及福利局統一負責。扶貧委員會成員施麗珊認為,勞福局的職能不足以處理扶貧工作。貧窮問題是香港社會所須解決的深層次矛盾之一,而政府的扶貧政策一直為人所詬病,一直未能改變愈扶愈貧的狀況,主要原因是抓錯政策重點,從特首提出的政府架構重組看,政府仍然未能把握住扶貧政策的正確方向,未來須改變思路,才能真正找到解決貧窮問題的正確道路。

根據扶貧委員會去年11月發表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人,貧窮率達23.6%,較2019年增加16.2萬人,創自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每4人就有1人為貧窮人口。

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近750萬人口中,竟然每4人就有1人貧窮,這一狀況難以為人所接受。貧窮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深層次矛盾之一,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也不利於社會保持穩定,因此,解決貧窮問題,紓緩貧富懸殊問題,應該成為政府優先關注的政策。

政府雖然已於2012年12月成立扶貧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統率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教育局、食物及衞生局等多個政策局,解決貧窮問題,但是成效不彰,貧困人口逐年增加,出現愈扶愈貧的情況。

身為扶貧委員會成員的施麗珊認為,扶貧委員會實際上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部門更像是向委員會「通知」政策而非諮詢,每年也只舉行數次會議。這說明,政府雖然成立了高規格的扶貧委員會,但似乎只重形式,而沒有讓委員會發揮應有的職能和作用,結果扶貧政策仍然是依照政府各政策局原有的軌跡運作,只是形式上「通知」委員會而已。

從具體的扶貧政策措施看,主要聚焦於福利政策、勞工政策方面,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綜援政策,保障最低收入的最低工資政策等,這些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措施,只能做到讓貧窮人口可以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卻不能減少貧窮人口,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扶貧,不能讓貧窮人口真正脫離貧窮,只能讓窮人在維持最低生活的狀況之下,持續貧窮下去。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政府架構改組建議,顯示政府在扶貧政策方面,不僅沒有新的思維,沒有突破和進展,反而出現退步,將扶貧政策縮小為勞工及福利局統籌的政策,其結果只能令貧窮問題愈來愈激化。

扶貧政策應從根源性的問題着手,才能真正解決實際的問題。香港自回歸以來,雖然也曾遭遇多次重大的衝擊,但總體上仍能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在經歷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之後,2021年全年與2020年比較,本地生產總值實質上升6.4%。但是,貧窮情況並沒有跟隨經濟的平穩發展而有所改善,反而走了一條相反的軌跡,貧困人口持續增加。

shutterstock_570606505.jpg

貧窮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持續增長,但只集中於金融、地產等領域,而在這一領域的就業人口卻只佔總人口的較少比例,經濟增長無法惠及較大比例的人口,這是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因而,扶貧政策理應從經濟政策入手,逐步合理化香港的經濟結構,使之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讓更多人可以從經濟發展中分享紅利,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

特區政府理應改變扶貧政策的思維和視角,改由從經濟政策作為切入點,尋求破解貧窮問題的解決之道,未來不僅要保留扶貧委員會,而且還須提升其作用,也可以考慮由改由財政司司長主導扶貧政策,改變思路或許可以在解決貧窮問題上有所突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利用一項2017年的隨機電話調查數據,分析了市民經濟不平等感知的影響。研究發現,儘管經濟不平等的感知和示威傾向沒有關係,但與市民的再分配訴求相關。這意味着,市民對經濟不平等的感知確實會影響他們對政府政策的期待。同時,研究發現年輕人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士對政府再分配有更強的訴求。

    因此,政府應該更積極地利用政策工具如再分配政策,降低香港的經濟不平等水平。這有助於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發揮他們的潛力,從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賢聚嶺南  2023-09-20